蔣長生說道:“我給你講一個我查閱到的資料吧。1940年琺國淪陷後,一個叫凱麗娜的年輕女人生活完全改變。
她本來有一個恩愛的丈夫,兩人育有一個可愛的女兒。
八黎淪陷之後,丈夫被得國關進集鍾營,凱麗娜一人完全無法負擔自己和女兒的生活,而且她經常遭受得國人的各種騷擾。
為了生存、為了女兒,凱麗娜跟了一個得國軍官,給他做情人。
1942年7月,她給得國軍官生下一個男孩。
1944年,八黎解放,凱麗娜以為自己的苦日子結束了,沒想到琺國計程車兵和人民抨擊凱麗娜是婊子、是妓女,他們要殺死凱麗娜的兒子,說他是得國人的野種。
關鍵時刻,凱麗娜的丈夫從集鍾營出來了。
凱麗娜本來非常高興,終於又見到丈夫。沒想到丈夫在集鍾營飽受折磨,心裡就很抑鬱,回到家後看到妻子跟得國人生了孩子,絕望之下,吞槍自殺。
凱麗娜徹底瘋了。
她用被子親手捂死了自己的兩個孩子,隨後也自殺。
這件事被她的鄰居艾麗絲記錄下來,艾麗絲的記錄裡有大量的照片,而且時間、地點和人物都對得上。
這件事應該是真實發生的。”
蔣長生看到伊娃陷入沉思,他緩緩說道:“你是女人,你把自己代入凱麗娜,才能明白二戰之中,琺國的綏靖政策到底害死了多少人民。
凱麗娜的遭遇不是個例,根據資料記載,得國二戰時期至少抓捕了200萬琺國士兵,關在集鍾營。
這些被抓計程車兵背後,可能都有一個家庭。
如果伱能對凱麗娜的遭遇感同身受,那麼你就能逐步感受到瑪蒂爾達的情緒和世界觀。
她是一個不畏犧牲的格命鬥士,因為她知道,在戰爭中,犧牲並不是最可怕的。
而且你越怕,越妥協,最後犧牲的反而越多!
這也是為什麼,當同事警告瑪蒂爾達,一線的工作很危險時,瑪蒂爾達依然充滿熱情,堅定的要選擇去一線戰鬥。”
說完這些,蔣長生遞給伊娃一張黑白照片。
照片上是凱麗娜的屍體,是凱麗娜當初自殺時,鄰居艾麗絲拍攝的。
面對死亡,凱麗娜的臉上並沒有痛苦,反而在嘴角泛起一絲微笑。
對戰爭年代的普通人來說,也許死亡更像是一種解脫。
伊娃看著照片愣愣不語,蔣長生拍了拍她的肩膀,單獨走下了樓頂。
該說的都跟伊娃說了,就看她能否領悟。如果伊娃遲遲入不了戲,蔣長生只能選擇換人。
畢竟這部電影,男女主幾乎佔了四分之三的戲份,一旦女主表演拉胯,那這部電影的質量肯定會很差。
如果伊娃不行,那演員該換就要換。
蔣長生回到劇組後,開始先拍攝其他人的戲份。
他吸取了教訓,開始有意的讓童阿香跟在自己身邊。
有事沒事,就幫她分析黎曲涵這個人物,教她一些簡單的表演技巧。
在表演上,童阿香是一個新人,蔣長生最喜歡這種白紙,沒有成見,教什麼學什麼。
雖然童阿香的演技天賦一般,但是生長在華國的文化下,她更容易接受格命者的犧牲心態。
而且電影的前期,她基本就是本色演出。
電影的拍攝計劃還是要根據演員的狀態來調整,現在伊娃找不到感覺,蔣長生就把她的戲份推後了。
優先拍其他人的戲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