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彷彿有一朵玉雕的蓮花,在小半仙的掌心裡靜靜綻放。
推開清淨和尚的房門,見到了盤坐在內的清淨和尚。
“老前輩救我。”
小半仙也不二話,開口便喊,而房門內油燈亮了,清淨和尚嘆了口氣。
“看來老衲今晚是沒的睡了。”
清淨和尚將戴在手上的念珠脫下,往小半仙頭上一敲,小半仙頓覺靈臺清明瞭許多。
清淨和尚又將念珠往小半仙手上一套,抬手指了指門外。
“去,到院子裡打坐去。”
念珠其實很普通,但因帶著清淨和尚近百年的念力,小半仙立刻就感覺心頭平靜了許多,他立刻聽話的去打坐。
人的雙手合什,是合什念為一念,就是把雜念合而為一,表達了對佛菩薩以及自我的恭敬與期待。
當一個人能把雜念合為一念,就是禪宗說的“置心一處,無事不辦“。也是“十方三世不離當念“。
清淨和尚就很隨意的坐在門檻上念起心經,一篇心經誦完,小半仙的心情總算徹底平靜下來。
“你接連受了重傷,差點引致走火入魔,還好你小子知道往老衲這跑。”清淨和尚道。
“我今日沒能為他們報仇。”
小半仙睜開眼,語氣裡帶著愧疚。
“那隻說明時候未到,年輕人那麼心急做什麼。”清淨和尚道
“老前輩你難道不該勸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嗎?”小半仙苦笑。
“狗屁,很多時候以殺止殺才是你們該做的。”清淨和尚笑罵道。
小半仙越和這個老和尚接觸越覺得他深不可測,明明是個和尚,殺心卻比俗人還重,明明是出家人,一顆心在凡塵裡打滾。
四大天王恐怕是佛教國家裡名氣最大的神將,他們四位在天王殿中享受供奉。
佛教吸取印度古代神話傳說和古印度教中關於“天”的種種說法,提出“三界說”。三界即欲界、無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皆在三界中“輪迴”不已。三界中欲界為最低一界,人類社會居此界,地獄、餓鬼、畜生居此界,諸天神亦居此界。不過,天神住在此界天上,天有六重,即“六慾天”,第一重叫“四天王天”,離人世最近。這裡就是四大天王的住處。
佛經說,四天王天就在著名的須彌山山腰,那裡聳立著一座犍陀羅山,此山有四山峰,稱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的任務是各護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說的須彌山四方的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盧洲,故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
東方持國天王,名多羅吒,身白色,穿甲冑,手持琵琶。“多羅吒”是梵文的音譯,意譯“持國”,“持國”的意思就是慈悲為懷,保護眾生。他是主樂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樂來使眾生皈依佛教。(既然同為樂神,那麼乾闥婆王是持國天也就不奇怪了)
南方增長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冑,手握寶劍。“毗琉璃”是梵文的音譯,意譯“增長”。“增長”指能傳令眾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持寶劍,為的是保護佛法,不受侵犯。
西方廣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冑,手中纏一龍。“毗留博叉”意譯“廣目”,即能以淨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持人民。他為群龍領袖,故手持一龍(也有的作赤索),看到有人不信佛教,即用索捉來,使其皈依佛教。
北方多聞天王,名毗沙門,身綠色,穿甲冑,右手持寶傘(又稱寶幡),左手握神鼠銀鼠。“毗沙門”意譯即“多聞”,比喻福、德之名聞於四方。手持寶傘,用以制服魔眾,保護人民財富。
四大天王中最得意者是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他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又名施財天,在印度古神話中既是北方的守護神,又是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信徒最多。(在《聖傳》書裡也算四天王中最“出名”的)
另外哈里波特中文網的羅藍莉這樣原創地寫道
為帝釋天工作,守護著須彌山四周,具有軍神性質的四個強力的天神。
北方多聞天
東方持國天
南方增長天
西方廣目天
原本在印度是以菩薩的形象出現,然而到了中國之後,卻成為穿著甲冑的武將了。
《西方廣目天》
四天王中西方的守護神。與其他三天相同穿著著甲冑,在眉間有第三隻眼睛。
平常身上的武器是三叉戢,右手持筆,左手持書。身邊往往有龍王跟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