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隋京城歸來,贈送了一把飛劍,被陳平安取名為十五。楊老頭的理由,是誰家過年還不吃頓餃子。
加上那把本名為“小酆都”的飛劍胚子,初一十五,寓意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不曾想最躲不過的,好像是陳平安自己。
再次出門遠遊,去劍氣長城為寧姚送劍,腿腳上邊張貼有真氣符。
陳平安問道:“一早就是我?”
道祖搖頭道:“那也太小覷青童天君的手段了,這個一,是你自己求來的。”
陳平安鬆了口氣,直截了當問道:“敢問道祖,能不能解決此事,而且我還是我?”
道祖笑呵呵道:“自求多福。”
陳平安啞然。
道祖估計是擔心陳平安想岔了,實在是一個原本好好的說法,愣是在世間給流傳得越來越偏離本義,所以道祖隨後加了一個字,“自求者多福。”
陳平安問道:“如果李柳或是馬苦玄看到了那些文字,那麼會是誰的筆跡?”
一直以來,陳平安始終誤以為那些文字,出自李柳或是馬苦玄的手筆。
道祖搖頭道:“不一定。李柳所見,可能是那個彷彿替他人討債的董水井,或是‘道心守一’的林守一。馬苦玄所見,可能是火神阮秀,或者水神李柳。顧璨所見,可能是宋集薪,或是畫龍點睛的趙繇,阮秀所見,就可能是泥瓶巷陳平安或是劉羨陽的字跡。只能確定一點,不管誰看見了,都不是自己的筆跡。”
道祖笑道:“當你們心中認定一事,就會不斷尋找理由和論據,來支撐你們的這份認知。窯工,屠子,仵作,木匠,樵夫找柴,漁翁尋魚,只因為一技之長,各有不同,那麼看待同一座世界,就會各有各的側重。”
陳平安皺眉不已,試探性問道:“那些文字,類似紅燭鎮?就像是一處光陰長河的匯流處。故而誰都可以是,同時誰都不是刻字之人?”
道祖答非所問,“青童天君之所以設定這個禁制,是為了讓你們這些年輕人,都不至於在未來的修行路上,太過勞心。當然更擔心,在驪珠洞天破碎,落地生根後,失去了一道隔絕天機的屏障,年輕一輩紛紛外出遊歷,會過早露出關於那個一的蛛絲馬跡。”
關於光陰長河的流向,是一個不小的禁忌,修道之人得自己去摸索探究。
道祖笑道:“現在你是不是可以回答先前那個問題了?”
陳平安下意識轉頭,看了眼泥瓶巷方向。
從小巷走到藥鋪這邊,若是有錢買藥,風雪天氣,道路泥濘,也會腳步輕盈,兜裡無錢,同樣的路程,哪怕一路春暖花開,也會讓人步履蹣跚,疲憊不堪。
為何會如此,心境使然。法不孤生,依境而起。跋山涉水,卻不拖泥帶水,這就是佛門所謂的除心不除事。何況自家先生還曾專門註解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語。
年少時燒瓷一事,最大學問,無非四個字,得心應手。心之所向,手之所化。
陳平安說道:“不用一個人瞎逛街巷,只為了能在地上找顆銅錢,也不用等著別家開門,我覺得都不辛苦。”
道祖笑問道:“撿著過錢?”
陳平安赧顏道:“還真撿過幾顆。”
幫人搶水的夜幕裡,有個孩子躺在田壟上,翹著二郎腿,嚼著草根,頭頂就是星河璀璨,孩子高高舉起一顆白天在地上撿到的銅錢。
道祖抬起手,指了指腦袋,再指了指心口,“一個人的理性,是後天積累的學問匯總,是我們自己開闢出來的條條道路。我們的感性,則是天生的,發乎心,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可惜人為物累,心為形役。故而修行,說一千道一萬,終究繞不過一個心字。”
“陳平安,試問世間一切‘術’之宗旨所在?”
陳平安略作思量,答道:“可以證偽,可以糾錯。”
道祖又問,“道之所在?”
陳平安答道:“可以讓人心神往之,與天地萬物合一,遠離顛倒夢想。”
道祖點點頭,似乎對陳平安的答案還算滿意,有幾分感慨神色,“百花齊放,千舸爭流,最早那些改天換地的人族先賢,在那段很難用言語去描述的崢嶸歲月裡,不管是修道登山,還是做學問,都是一個很美好的時代。”
道祖站起身,“隨我走一趟泥瓶巷。”
陳平安跟著起身,與道祖一起走出後院,藥鋪前院的蘇店和石靈山渾然不覺。
跨出門檻,道祖望向街道笑言:“齊靜春當年遠遊小蓮花洞天,摘走那枝荷花之前,跟我說了一番言語,修行之旨趣,在於知道,求道之樂趣,在於未知。好傢伙,教我修道呢。”
陳平安會心一笑。
道祖突然打趣道:“你這個當師弟的也不差,早年尚未練拳學劍,就敢讓我讓道了。”
陳平安笑道:“年少無知,說了句冒犯言語,道祖見諒。”
“就不是心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