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在精而不在多。自前年起,諸葛丞相決意以精兵迎戰,重新將大漢軍隊重新整訓了一番,今非昔比了。”胡綜搖了搖頭:“公琰兄是漢室純臣,我也是吳王忠臣。今日公琰兄與我所說,我會一字不漏的稟報吳王。”
“這是自然。”蔣琬道:“大漢八萬兵力,成都周邊有兵一萬二千、漢吳邊境有兵一萬,其餘各郡有兵八千。其餘五萬精銳,都由諸葛丞相領在北線禦敵。”
胡綜嘆道:“公琰兄說我領過兵,那我也要問兵事了。就算諸葛丞相有五萬可戰精兵,可你們要不要守關守城了?還能拿出多少兵力進攻魏國?”
蔣琬盯著胡綜看了幾瞬,搖頭道:“我方才與偉則說了,兵貴在精,偉則須不知曉丞相練兵之能。若要進攻魏國,丞相可以起至少四萬精兵!”
胡綜點頭:“公琰兄坦誠相待,我也不能不坦誠相應。實話說,淮南之敗前,大吳近乎擁兵二十萬。”
蔣琬點頭:“大漢彼時也有十二萬兵。”
其實蔣琬心中清楚,擁兵二十萬對吳國來說並不算什麼。最能打的就這三、四萬精銳,然後是二線部隊、三線部隊,加起來二十萬也不誇張。
胡綜繼續說道:“休養生息將近四年,大吳如今兵力共有十八萬之數。”
蔣琬思索了幾瞬,皺眉試探問道:“我記得吳國此前在皖城折損甚多!兵力現在只少了兩萬嗎?”
胡綜輕聲嘆氣:“大吳自有國情在此,又豈能與漢一併而論呢?益州之地,守住幾處關隘要道就無虞了。”
“反觀大吳,長江縱橫延綿數千裡,從西陵至吳郡,何處不需兵力防守?交州不安、各處山越猖獗,縱使沒那麼精銳,也要將兵力數量提上來的。”
“大也有大的無奈。”
蔣琬也感慨道:“各家有各家的難處。偉則,倘若吳王欲要進攻襄陽,最多可以出兵多少?”
這種數字,孫權與臣子們已經討論過不知多少次了。是以胡綜答得乾脆:
“七萬!”
蔣琬又確認了一遍:“可以起七萬軍隊來攻襄陽?”
胡綜點頭:“公琰兄也懂軍事。十八萬兵能在一處彙集七萬攻伐,已經不易了。疆域廣闊,揚州、武昌處處需要防守。”
蔣琬點頭:“既然你我推心置腹,我定相信偉則所說。”
“除此之外,我還有一事要告知偉則。”
“何事?”胡綜回應道。
蔣琬道:“自三月起,關中大旱已近百日。若是今年秋冬進擊魏國,彼處糧草定然缺乏。”
胡綜皺眉:“大旱近百日?諸葛丞相可有預估,魏國關西會減產多少?”
蔣琬從容答道:“主要旱處在關中,隴右和漢中好些,可這兩處卻不是糧食的主產區。我們估算今年魏國關西要減產一半。”
“一半嗎?”胡綜問道:“魏國又豈能沒有積蓄之糧?”
蔣琬冷哼一聲:“有一事偉則或許不知。魏國曹睿志大才疏,竟將隴右、關中各處羌民盡皆歸化、納入屯田之中。”
“剛開始養著這些羌民種田,我看魏國積蓄之糧也撐不了多久。年底正是攻伐魏國的最佳時機!”
胡綜沉默了幾聲,而後說道:“大吳探子得知,魏國今年調大兵向河北而去,或是征討胡人、或是征討遼東,細情不能詳知。”
“看來,真到了該伐魏的時機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