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都不用想,這三個都是皇帝心腹,皇帝讓他們往東絕對不會往西那種。
隨著皇帝問著,司馬懿也漸漸覺得有些乏力。若陛下徵淮南迴返面見曹植之時,自己也同在陳留就好了!哪裡要等到現在!
曹睿似笑非笑的看向司馬懿:“諸卿皆認為雍丘王可以勝任。司空可還有異議?”司馬懿心中長嘆一聲。
不怪他們,昔日先帝奪嫡之時,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先帝‘黨羽’,統統都是外任之官,並無一人牽扯進去,自然無妨!
方才自己該點出的事情已經說得明明白白。爭儲之事、只有文才、年齡不足,可皇帝並未半點理會。
要順著皇帝之意,還是堅持立場?
司馬懿心中天人交戰,只一瞬間就做出了決定。
司馬懿依舊嚴肅的拱手道:“臣以為還是莫要給雍丘王這般權柄了,陛下難道不記得太和元年徵淮南之時,洛中有人謠言要立雍丘王為帝之事麼?”
曹睿臉色漸漸嚴肅了些:“荀氏之人造謠,朝廷已經悉數處置過了。莫非朕的親族做不得九卿嗎?”
“臣不敢!是臣失言了!”司馬懿當即躬身致歉,額頭上也隨之冒出一絲冷汗來。
這話說得就有些重了。
若司馬氏只有自己一人為司空,司馬懿倒是不虛,總不會因為諫言了幾句被罷免的。
可自己親弟司馬孚正在涼州任刺史、自己族弟也在洛中為九卿。宗族興旺非一人之功,若是連累了他們二人可就麻煩了。
曹睿略帶詫異說道:“司空何故如此,朕可沒有怪罪司空的意思!都是為了朝廷,朕又何時因言罪人過了?”
司馬懿拱手行禮:“臣一時疏忽,沒能想起陛下廣任宗室之策,是臣之過,還望陛下治罪!”
曹睿雙眉一挑:“朕方才說過了,司空不必如此。既然空缺均已補上,如何安定遼東,今日朕也要與諸卿議上一議。”
“司空,昨日卿與朕說了安定營州的四件要事,可以與諸卿說一說了。”
“遵旨。”司馬懿平復了一下心情,接著說道:“四件要事,一為駐軍、二為遷民、三為抽兵、四為鮮卑。”
曹睿點頭:“先說駐軍的事情。據杜恕所說,公孫度時期的兵力久遠而不可考,公孫康、公孫恭時期的遼東兵力約為三萬。其中騎兵約有七、八千的樣子,大半都是輕騎,餘下皆為步卒。”
“大魏在營州駐紮軍隊該以什麼規模?按照舊例為三萬?還是更多或者少些?”
滿寵拱手道:“臣以為應當更少。彼時公孫氏除了應對周圍各國,還要防備大魏。如今大魏平定遼東而至營州,這部分兵力是可以省去的。”
“若大約說個數字呢?”曹睿問道。
滿寵沉默幾瞬:“營州駐軍雖不用三萬,兩萬多也是要的。兩萬五千之數,陛下以為如何?”
曹睿沒有正面回答:“從內地抽一部分、營州再徵一部分兵?步卒、騎軍都需留一些的。”
劉曄此時插話道:“陛下,臣以為若是按照滿將軍所言兩萬五千兵力,從大魏內地各處而來的外軍至少要佔一萬。”
“而方才司空所言四事中,臣聽到了抽兵二字。不妨選拔此戰降卒中精銳者回返河南駐紮。以外軍為骨幹統領營州本地軍隊,豈不糧餉方便?”
司馬懿也拱手:“臣正是此意。公孫淵窮兵黷武有兵五萬,可以從中選拔一萬得力之軍扈從於洛陽,免得公孫氏舊部在遼東生事。”
曹睿道:“此言可行。從何處抽調外軍至遼東才是問題。”
滿寵答道:“臣以為當從中軍中抽出兩千騎兵為骨幹,佐以河北八千州郡兵。一萬軍隊足矣。”
曹睿頷首:“既然如此,就依諸卿所言吧。朕為遼東留下一萬軍隊,餘下治軍、整軍之事,就讓王昶來此後慢慢去做,正是他擅長之事。”
“司空繼續。”
司馬懿繼續說道:“所謂遷民,乃是從營州四郡中遷徙眾多曾在公孫氏治下任職過的官吏家屬。遼東太守杜恕已經大略核算了一下,約應遷的百姓約有兩萬六千餘人。”
曹睿道:“此前預計的是三萬人對吧?”
司馬懿點頭:“預計的是三萬人,實際為兩萬六千餘人。眼下已是六月二十三日,需在八月底之前完成此事。”
曹睿插話道:“此前有了在漢中的遷民經驗,此事倒也不難。滿將軍,該用多少兵士隨行監護?”
滿寵想了幾瞬:“若走海運,臣以為三千騎兵即可。”
“走海運?”曹睿一時不解:“滿將軍的意思是說,讓所遷民眾乘船回泉州,而後再至鄴城?”
滿寵笑道:“糧草能運,遼口處可以運兵,想來運送百姓也是無虞的。孫禮部可以先走陸路返回泉州,而後再護送至鄴城。”(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