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從略陽出發,經顯親縣、最後抵達新陽。
東路更近一些。從略陽徑直向南,經列柳城、下離城而後抵達上邽。
而隴西郡的襄武、南安郡的豲道、天水郡的冀縣、新陽、上邽三城,都沿著渭水從西向東一字排開。
倘若要再動兵向南的話,要麼是從豲道、冀縣之間的洛門向南,要麼是從上邽向西南的西縣挺進,並無其餘大路可以行走。
因而冀縣向南撤退的蜀軍及百姓,反倒是要向西到洛門再南下了。
就在曹真與郭淮二人、在上邽城頭商議軍事的同時,諸葛亮卻在好整以暇的向南行軍中。
山路狹窄,南側盡無危險、北面又有步卒重兵防禦,對於正在撤退中的蜀軍來說並無半點兇險。
諸葛亮二十五日上午率軍南撤,在兩個半日內、已經率軍行進了九十里。
眼看著再過三十里就要到西縣了,諸葛亮卻在此時勒住馬來。
諸葛亮指著此處山勢狹窄的谷地問道:“威公,此地名為何處?”
“稟丞相。”楊儀拱手答道:“從上邽沿藉水至藉口、再向南到西縣的五十里之路喚作木門道。”
“而丞相當下所指之地,並無學名,只有當地土民喚作‘葫蘆谷’的稱謂。”
“葫蘆谷?”諸葛亮搖頭笑了一聲:“此處山谷南北長約一里,北口最窄處不過二十丈,屬實是個有進難出之地。”
“依我看,此地百姓對這山谷取的名字還真是貼切。就將其喚作葫蘆谷好了!”
楊儀見諸葛亮對這小小的山谷如此上心,不由得開口問道:“丞相是要在此地駐兵?”
“不錯!”諸葛亮頷首說道:“魏軍不是騎兵多嗎?按照時間來算,此時的魏軍應該也知道我遷臨渭之民南下了。”
“若魏軍不敢來追,自然要坐視我從容離去。若魏軍急行至此,此地渾然天成、正是其葬身之所!”
“丞相高見。”楊儀拱手說道:“不知丞相想要讓哪一部來守此葫蘆谷?”
諸葛亮答道:“讓魏延去!本相不是已經將吳懿所率之軍分為魏延八千了嗎?就讓魏延來守此地!”
楊儀面露一絲難色,但還是拱手應下,準備轉身撥馬親自去尋魏延了。
機敏如諸葛亮,又豈能看不見楊儀臉上的猶疑之意?
自己相府之中,文事最得力的當屬丞相參軍楊儀,最擅領兵之將自然就是丞相司馬魏延了。
但楊儀與魏延二人,卻似乎相性不合一般、論事之時總是爭吵起來,已經有三、四次了。
諸葛亮派楊儀去尋魏延,多多少少也存了一絲讓他們二人同心協力之意。
若馬謖可堪大用……
緩緩嘆了口氣,諸葛亮又接著驅馬向南行去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