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從洛陽出發之前,曹睿明明白白的告訴王朗,此番讓王朗去鄴城是調查當年魏諷之事的,而並不是文昭甄后之事。
魏諷死了十年了,為何要調查魏諷呢?
當年曹丕為了能夠成功繼承魏王的位子,向身邊臣子們做了許多承諾來換取支援。
有一些承諾是明顯兌現了的。
比如鍾繇當了太尉、陳群和司馬懿做了錄尚書事、吳質為河北都督,這些都是明面上看得見的。
但看不見的那些,其實卻都是隱患。
比如崔琰和毛玠死了,他們在位十年間選拔了如此多的官吏,這些官吏都是些什麼態度?
比如王司徒之子王肅,就明顯有為其老師宋忠打抱不平的意思。曹丕殺魏諷、株連了一串人,從當時看是達成目的、也震懾了許多臣子,甚至曹操都無可奈何。
但又都得罪了誰呢?
總而言之,曹睿此番讓王朗來鄴城的意思,就是搞清楚鄴城、或者說河北,有哪些可能對皇帝存在潛在不滿的人。
以及搞清楚這些人是如何形成的。
說白了就是排雷。
王朗欣然接受了這一任務。
大魏的初代三公,賈詡、華歆和王朗,其實曹丕任用他們的理由是截然不同的。
賈詡為太尉,是因為賈詡作為曹操最關鍵的軍事參謀,旗幟鮮明的一直支援曹丕為儲君。
華歆為司徒,是因為華歆作為朝廷中的道德楷模、天下名士,一直作為曹操與漢廷之間的溝通橋樑,還多次充當曹操和曹丕的黑手。
而王朗為司空,則是由於王朗的經學造詣和行政能力。
換句話說,王朗既由於經學造詣被士人尊敬、也作為魏國能臣負責實際事務,屬於面子和裡子雙全之人。
典型的能臣。
王朗此番來鄴城,其子王肅尚在家中。
曹睿對王朗放心,王朗對皇帝也是自然放心,皇帝對官員的大方已經是出了名的。
三人入了原本吳質的都督府後,敘談了片刻之後,王朗又遣人將甄像喚來。
甄像到達之後,王朗則是屏退左右,將呂昭和鄭渾都請了出去,獨自與甄像交談。
甄像朝著王朗行了一禮:“甄像拜見王公。”
王朗面色和藹的點了點頭:“伯明,此番陛下派我來鄴城,乃是回應你二月之時,向朝廷上表請求為文昭皇后修陵一事的。”
“此事是你先提出的,你有什麼想法?不妨一併與老夫說一說。”
甄像見王朗如此和顏悅色,心中壓抑多年的情感一朝得以回應,使其眼睛也開始微微泛紅。
甄像拱手說道:“稟王公,文昭皇后的陵寢在黃初二年之時,也只是簡單的設在鄴城以西三十里處、漳水以北的地方。”
“在下認為,其一是要以朝廷之名為文昭皇后祭祀,其二是重修陵寢、使其符合皇后規制體面。”
甄像抬頭看向王朗的臉:“其三,希望司徒主持公道、替陛下查清當年加害文昭皇后的幫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