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初一,又是一次熱鬧的大朝會。
許多大臣猛然發現,原本應該位列前排的司徒王朗,竟然今日沒有上朝。
曹睿也沒必要藏著掖著,直接向臣子們說明自己派王朗去河北、負責為文昭皇后修陵一事去了。
王司徒真可謂是雷厲風行。
王朗在得了皇帝委任之後,第二天上午就起程北上鄴城了,沒有多耽擱半日。
而其子王肅禁足在家之事,衛臻、劉曄、楊阜不可能說,旁人也是無從得知的。
若從大多數旁觀者的視角來看,那就是鐘太傅和王司徒因恢復‘肉刑’又一次吵起來後,王司徒欲要擴大事態、將爭議公佈了出來。
王司徒是上午將信公開的,皇帝下午就去了司徒府上,第二天王司徒就滾去鄴城了。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鐘太傅又贏了一次,但這種進展速度,一時間卻讓人摸不到頭腦。
在朝會上議論修律一事之時,有臣子當廷站了出來,建議皇帝恢復肉刑,隨即許多大臣出言應和、也有大臣們出言反對。
曹睿也只是簡單表示,肉刑是具體刑罰、議論肉刑並非緊要之事。應該先大略定下修律的方向,等修到細節之後再議肉刑。
皇帝都如此說了,而且說得也符合邏輯道理。先總綱再細節,本就是做事情的正經方法嘛!
也只能擱置起來了。
鍾繇鐘太傅依舊是腿腳不好、未能上朝。
曹睿在與大將軍、太尉華歆、司空司馬懿、尚書右僕射衛臻等大臣議論之後,大致定下了此番修律的幾個原則。
其一,刪繁就簡。將漢律的繁瑣重複之處逐漸精簡,刪去不必要的各類註解及判例。
其二,邏輯清晰。新修訂的律法應該是先總則、再章節、再條文的結構,方便各州郡學習和查詢。
其三,審慎為先。這一點是曹睿特意要加上去的,曹睿認為律法是手段而非目的,因此律法中要存在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宗旨,在律法判罪之前要反覆核實確認。
曹睿提出審慎之後,無論是華歆、司馬懿還是曹真,沒誰會有理由拒絕的。
小心斷案嘛!這也是必不可少的。
曹睿聽到大臣們的紛紛稱讚後,心中不由得搖了搖頭。這種吹捧實在沒有營養,但若是我提到修律之人呢?
“諸卿,”曹睿緩緩說道:“既然修律的原則已定,那麼千頭萬緒還是要有一人直領的。”
“應該用何人來主導此次修律之事啊?”
皇帝的話一出,原本沉默的朝堂上隨即開始小聲議論起來。
做官也是有講究的,做苦活、做累活不如做巧活,而此番修律就是典型的巧活。
陛下已經親自劃出了範圍,只是由一人牽頭即可。作為陛下太和元年朝堂上的第一件大事,這不是妥妥的政績嗎?
群臣心中紛紛都起了心思,但卻沒有一個人開口說話。
曹睿見狀輕笑一聲,知曉並沒有人願意做出頭鳥,於是開口問道:“大將軍?可有人選推薦給朕?”
曹真想了幾瞬,隨即拱手說道:“陛下,律令之事臣不甚清楚細節,因此臣沒有人選。但軍令的修編,臣建議用侍中辛佐治來負責。”
曹睿點了點頭,看向了辛毗:“軍令乃是軍中大事。既然大將軍推薦了辛侍中,辛卿,你可願意負責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