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丞相。”李嚴拱了拱手,隨即入席坐好。
見人已到齊,諸葛亮也不再猶豫,開始說了起來:“如今魏吳兩國交戰結果已出,吳軍大敗而魏軍大勝。此前數年,我大漢與吳國數次互相派遣使節通好,而如今吳國敗後該如何處置,本相要聽聽你們各自的意見。”
諸葛亮用手指了指坐在李嚴對面的丞相長史向朗:“巨達,由你將此事的首尾與眾人說一下吧。”
“遵命。”向朗站起,慢條斯理的說著:“建興二年之時,吳國派遣張溫張惠恕來成都出使。而去年十二月之時,張溫又第二次來使。”
“張溫第二次來成都,乃是向我大漢通報東吳孫權即將對魏用兵,還有要繼續與我大漢盟好之意。待張溫出使完成之後,朝廷又遣鄧芝前往永安送張溫歸吳。
“但張溫還沒到邊境之時,吳國又派信使來尋張溫,將魏吳交戰而吳國大敗之事告知了張溫,令張溫尋求與我大漢正式結盟、並請大漢出兵涼州以叩長安。”
“張溫和鄧芝二人知曉此事重大,便極速從永安返回成都。如今張溫已到成都,欲儘快知曉大漢對此事的看法,因此丞相今日召諸位在此議事。”
諸葛亮坐在堂上點了點頭:“正是如此。曹魏地廣民眾、漢及吳加起來尚不如魏之國力。數年以來,本相一直欲重新彌合漢吳之間的嫌隙,諸位也是清楚的。”
“稟丞相,”馬謖起身拱手說道:“漢吳結盟乃是大勢所趨,但東吳之人屢屢挑釁大漢卻殊為可恨。直到現在,東吳還稱我大漢為‘蜀’,而不願意稱‘漢’。”
“如今東吳大敗之後便來與大漢盟好,若這般就應了孫權,那大漢威嚴又將何在?”馬謖正色說道:“還請丞相考慮一二。”
李嚴在一旁不作聲的看著馬謖發言。馬謖此話的意思,無非就是追求一個名份的意思。但諸葛亮既然都這般說了,此事又如何不能成呢?
馬謖說完此句之後,緊接著鄧芝站了起來。
“丞相,屬下出使東吳的時候,孫權曾對大漢出言不遜。”鄧芝說道:“當時孫權稱願與大漢交好,但又恐怕大漢國小勢弱、被魏國所趁,因而猶豫。”
鄧芝繼續說道:“去年丞相南征,前後不到一年時間就降服了南中之地的叛亂,可謂是武功顯赫。加之孫權此番又在皖城大敗。”
“一增一減,想必孫權定不會此再有疑慮了。”
諸葛亮點頭應道:“正是此理。影響漢吳之間盟好的因素一共有三。”
“其一,東吳怕漢弱而被曹魏所乘。今南中已定、兵甲已足,加之孫權沿江自保,漢吳之間的實力不存在太大差距。”
“其二,孫權將漢汙名為‘蜀’,既然孫權有意結盟,讓孫權自去改了稱呼便是,此事不應成為阻礙。”
“其三,陛下為漢帝、孫權為吳王。孫權在夷陵戰後曾給先帝寫信,稱孝愍皇帝已經不在,妄言讓先帝去掉帝號、改為漢中王。”
諸葛亮語氣平靜的說道:“既然孫權與陛下之間的身份差了許多,那麼要麼孫權肯向大漢稱臣,要麼孫權自己稱帝,再或漢吳之間不論身份、只論實際。”
“伯苗,”諸葛亮看向鄧芝:“前去將東吳使者張溫請過來,本相要親自問一問他。”
鄧芝領命而去。
諸葛亮的目光移到了李嚴身上。同為託孤之臣,李嚴在朝中的地位和影響力還是有的。雖然現在政事盡歸於相府,但是這種國家大事還是要爭取與李嚴達成一致。
“正方,與吳結盟一事你有什麼看法?”諸葛亮問道。
李嚴微微想了片刻,拱手說道:“丞相,魏國是篡逆之敵國、東吳是屢次背盟、並且讓先帝兵敗的仇國。無論是魏還是吳,其實都是大漢之敵,只不過事分輕重緩急罷了。”
“在下以為,此事不如稟報陛下,請陛下最後決斷吧。東吳與先帝之仇人盡皆知,此乃國仇,看陛下是否願意擱置此仇了。”
諸葛亮微微皺眉。
與吳聯合乃是大勢所趨。
若是真等東吳勢弱、再次向魏請降或是被魏所滅的話,如今大漢只有益州一州之地,即使姜尚、孫武再世,恐怕也難以逆轉。
李嚴的話雖然沒有表示反對,其實也在同意與不同意之間。但李嚴剛剛所言請陛下最後決定,這話卻正確的讓人無法挑出半點毛病。
諸葛亮微微頷首:“正方所言極是,本相自會與陛下說明此事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