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皇帝詢問自己的長子曹爽,曹真也在心中衡量著該如何與皇帝說起此事。
曹真說道:“陛下,臣也就是最近幾年才待在洛陽,昭伯年少之時臣幾乎常年領兵在外,對昭伯其實管教不多。”
曹睿坐在對面靜靜聽著曹真的話。
曹真繼續說道:“昭伯仁厚而又性格謹慎,從不做違反法度的事情。陛下在登基之前就與昭伯要好,而臣又歷來忙於公務、平日也很少與昭伯交流,陛下對昭伯的熟悉或許比臣還多。”
“如今昭伯身上兼著一個散騎侍郎的加銜,而且陛下也有意之後不將散騎作為實職。既然如此,不如讓昭伯從軍?”
“從軍?”曹睿看向曹真的臉,嘴角帶有一絲玩味之意。
“大將軍以為昭伯能帶多少兵?讓昭伯領百人還是千人?”
曹真一臉嚴肅的說道:“臣看他領不了百人,更領不了千人,陛下請允許臣讓昭伯去做個什長吧。”
曹睿有些詫異。曹氏夏侯氏的子弟進入軍中,起點至少也是個百人將。
曹真、曹休當年初入軍中的時候,更是直接領兵千人之多。如今曹真讓自己的長子僅僅去做個什長,他竟也捨得?
曹睿問道:“大將軍是怎麼想的?依照慣例,入軍中至少做個都伯(領兵百人)吧?”
曹真微微搖頭:“諸夏侯曹的子弟入中軍時確實可以以貴戚的身份領兵百人。不過中軍以忠心為要,又不用獨立去執行什麼軍令,聽話奉命才是最大的要點。”
“或者說,在中軍內為軍官,才能什麼的反而沒那麼重要。但臣現在替陛下統領中軍,自然是不想讓昭伯進入中軍裡面的。”
曹睿問道:“大將軍是想讓昭伯去邊軍?”
“正是如此。”曹真點頭應承道:“還請陛下準臣之請。”
“昭伯歷來與朕親善,朕又豈能不準呢?”曹睿問道:“不過大將軍想讓昭伯去哪裡?東南還是雍涼?”
曹真說道:“臣不想讓昭伯來東南,此戰過後東南在數年之間恐再難起戰事了。而陛下將欲託付給臣西方之任,臣也不想讓昭伯去臣的治下。”
“陛下,不如讓昭伯去北疆吧?讓昭伯入護烏丸校尉田豫軍中,以此作為磨鍊來鍛鍊他的從軍之能。”
曹睿沉默了好一會。
其實曹睿一直最糾結的人有兩個,那就是司馬懿和曹爽。
對待司馬懿,曹睿是且用且提防。既要用司馬懿的智力為倚仗,又以三公的高位將司馬懿虛置了起來,不讓司馬懿領軍執掌兵權,幾乎相當於將司馬懿困在了自己身邊。
對待曹爽,曹睿的態度還沒有十分明朗。如今曹真的建議倒是給了曹爽一個機會。從基層的軍伍做起,在軍中歷練個一二十年,想必未來或許會可以大用。
玉不琢不成器,在任上能做到什麼程度,就看曹爽自己了。
曹睿問道:“現在的河北都督是吳質,大將軍就不擔心吳質會為難昭伯?”
曹真正色道:“臣讓昭伯從軍是為國家做事,想來吳質也沒有這個膽子來害昭伯,臣和吳質之間雖然素有嫌隙,但還沒到這個地步。”
“那就好。”曹睿說道:“待大將軍回洛陽之後,就讓昭伯出發吧。”
曹真自是應承下來。
曹睿問道:“不過,大將軍覺得河北都督這個職位,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先帝以河北都督之位來給吳質酬功,而如今河北安定,數年間沒有戰事,而且各州也有刺史任職、邊郡也有護烏丸和護鮮卑校尉。”
“朕只想在對蜀漢和東吳的邊境上留三個都督罷了,一個督雍涼、一個督荊州、一個督揚州。”
“臣與吳質不和,陛下問臣此事,臣應該避嫌的。”曹真回答道。
“避什麼嫌?輔政大臣也要避嫌的嗎?”曹睿道:“大將軍直說無妨。”
曹真說道:“臣以為可以,陛下調吳質入朝為官就是。”
曹睿點了點頭:“還有一事。漢末劉焉廢刺史而立州牧,本就是非常之時所創的非常之事。朕有意取消州牧一職,大將軍怎麼看?”
這個話題就有些敏感了。
簡而言之,大魏目前的州牧有且只有一人,說的就是揚州牧、大司馬曹休。
曹休身上這個揚州牧原本只是揚州刺史。在黃初年間,曹丕第一次三路用兵進攻東吳的時候,只有曹休這一路取得大勝,因而曹丕為了酬功,將曹休身上的揚州刺史升為揚州牧。
但揚州刺史能升到揚州牧,揚州牧難道還能退化到揚州刺史嗎?
曹真神情謹慎的問道:“陛下是想讓軍政分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