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皖城一帶之外,荊州的襄陽江夏、揚州的合肥附近其實也都算戰區。
陳群的荊州水軍在漢水上吃了敗仗,只得和文聘一同在襄陽、江夏兩地防禦。
合肥、六安、廣陵三地的一萬人完全沒動,後續從北、西兩個方向向合肥增派的一萬兵也沒派上用場。不過從事後來看是如此,但是在開戰之前誰都不知道會不會用到。
荊州方面有過無功,合肥方面無功無過。因此這兩個區域的軍隊進行大的賞賜是不合適的,只能褒獎一下苦勞。
輪到皖城附近的各部軍隊,論起功來就複雜的多了。
皇帝和四名侍中一致同意將首功評給曹休。
畢竟是都督揚州諸軍事的曹大司馬,戰前負責統籌的是曹休、作戰中率領騎兵的還是曹休、到皖城潛口皖口一帶收尾的還是曹休。曹休的功勞之大,幾乎是沒有爭議的。
功勞第二的是曹真。將中軍帶到揚州、率領精銳中軍為大軍後路,而後又在掛車大營執掌軍務。
當辛毗提出大將軍曹真功勞第二的時候,說實在的,曹睿當時猶豫了一下,畢竟曹真在此戰中真的沒有參戰。但曹真畢竟是大將軍之尊,又領了這麼多兵,功勞第二勉強也能接受。
畢竟曹真姓曹嘛!姓曹的皇帝照顧姓曹的將軍,這也是人之常情。人事即政治,皇帝都點頭了,其他三位侍中也沒話講。
論功行賞,在去掉曹休曹真兩個最大的、沒有爭議的關鍵人物之後,才終於到了‘論’的階段。
真正有爭議的是幾個獨自領兵超過萬人的將領:在掛車阻擊吳軍的前將軍滿寵、率萬騎從頭打到尾的右將軍朱蓋、督掛車以南眾將的青州刺史王凌、以及奇襲皖口的鎮東將軍曹泰。
就在這幾名侍中議論之時,曹睿緩緩說道:“諸卿是不是把賈逵忘了?”
辛毗拱手說道:“回陛下,豫州刺史賈逵此次出征只經歷一次戰鬥,其餘時間都是在修營寨。而賈逵派往皖城負責守城的四千兵確實立了功,但賈逵畢竟不在場、這個功勞應該算不到賈逵的頭上。”
曹睿微微搖頭。曹休與賈逵有過節,明擺著給賈逵分派了些不重要、不參戰的活。畢竟苦活累活也是要有人乾的,自己這個皇帝也不好說什麼。
上司給下屬上眼藥還是很容易的。就算不用栽贓陷害這種爛手段,單純的給人分個閒差或者安排個次要位置,功勞這就沒了。
只能靠自己這個皇帝來為賈逵爭取一二了。
曹睿說道:“賈逵確實有功,而且朕在此戰之後還要重用賈逵。將賈逵的名字加進去吧,這五人在同一檔次論功,再區分高低就是。”
辛毗只是剛直、並非頑固。本來諸將的軍功多一些少一點,都在這些朝廷大員的手下安排著。皇帝既然如此說了,就將賈逵加進去便是。
這就是朝堂上另一層關係所在了。即使小領導打壓於你,只要大領導願意提攜一二,功勞該有還是會有的。
經過一番討論之後,除了曹休曹真二人之外,第一檔的功勞次序已經定了下來:前將軍滿寵、右將軍朱蓋、鎮東將軍曹泰、青州刺史王凌、豫州刺史賈逵。
滿寵與朱蓋有些爭議,從戰略意義的角度選了滿寵。曹泰與王凌也有些爭議,從軍令難度的角度選了曹泰。而被皇帝強行塞進這一檔的賈逵,就不出所料的排在最後面了。
在這五人之後,各兩千石功勞的討論暫且不提。而千石、六百石官員將領的功勞,就按慣例由各兩千石來向朝廷提報了。
皇帝即將動身北返,而撤軍的過程也在有序的進行著。
在皖口一帶,和孫權的隔江對峙已經解除。孫權也只能動動嘴巴回懟過來,邀請魏軍在大江之上與吳軍一決雌雄,並沒有像前幾次濡須一般請求罷兵言和。
若僅僅是劣勢,罷兵求和還能夠節約國力。但如今越是敗的厲害、損了實際,就越是要虛張聲勢不肯在嘴上讓步。
魏國提議的換俘之事,也就這樣被孫權忽略了過去。留那麼多經歷過慘敗的敗兵回來幹嗎,其中又有多少能再戰的?只不過是會損失自己的威信罷了。
難道曹魏會將精銳送回來嗎?不可能的。從孫權的角度來說,敗了就敗了,難道你魏軍還能過江來打我嗎?
如赤壁之例,恐怕兩家要對峙許久、方能再一次開始對話了。
下午時分,散騎侍郎夏侯玄通報,稱鎮東將軍曹泰剛剛率軍返回壽春,來到行宮求見皇帝,皇帝也當然沒有不見的道理。
曹泰快步進了堂中,朝著皇帝行了一禮:“陛下,臣方才回到壽春,就來求見陛下了。”
曹泰身為曹仁之子,一二十年間都在曹仁軍中為將,並不像同輩的曹休、曹真、夏侯尚這般堪為方面之任。曹睿這次用曹泰來奇襲皖城,用在這種成功了可以加分、不成功也無損根本的任務上,也是存了幾分試煉曹泰的心思。
不過曹泰此戰做的卻是出乎意料的好。不是說打皖口打的多快、多順利,而是曹泰能順利的按照大致的方向,能夠在半數兵馬掉隊的時候,還能極速到達指定地點,這就很讓人驚喜了。
曹睿走近扶起曹泰:“鎮東將軍此戰辛苦!著實有幾分徐徵南‘長驅直入’的風範了。”徐徵南,說的就是在去年年底被加封為徵南將軍的徐晃徐公明瞭。
曹泰此番立功,也掃去了此前因濡須戰敗多年而來的抑鬱之氣,笑著說道:“為陛下效死乃是臣的本分。陛下,臣這次回軍還給陛下帶回來一樣繳獲,可否呈上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