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
“啵”地一下,雷獸難得可憐起這個女人來,在她的臉上印上一個吻,便頭也不回的拉著琴兒跑向屋外。
“哎,少爺,您慢點兒跑!”李嬤嬤、羅嬤嬤和秋月忙不迭地跟了出去,身下賀夫人和另外一個丫頭待在屋子裡,一時沒了聲響。
“嗚嗚……”
突然,賀夫人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情緒,用手捂著帕子,哽咽出聲。
一旁伺候的丫頭,和秋月一樣,都是賀夫人的貼身侍女,名字叫夏蟬,是個十六七歲,相貌清秀的女孩兒。
跟在夫人身旁多年,她自然知道這時候夫人為何而哭。
“夫人,您該高興才對啊,少爺會越來越好的!”夏蟬扶著夫人往外走,輕輕的安慰道。
“嗯,我就知道自己做對了。琴兒果然是我們賀家的福星啊!”她掏出繡著牡丹的手絹擦了擦眼淚,抬眼看向正領著琴兒在院子裡瘋跑的兒子,突然就覺得,苦日子,應該到頭啦!
............
當今大漢皇朝,聖上以法治世,對宗教持不提倡、不限制的態度,故而,道、佛等大派各自憑本事,在百姓中佔據有一席之地。
相對來說,地處南方偏遠之地的和羅縣,少了大宗派的眷顧與洗禮,便土生土長,孕育而生,有了自己的信仰:巫神!
在當地,巫神是一位了不得的神靈,他創造了世間萬物,並福佑這一方熱土,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只要心中虔誠叩拜供養,這位神靈幾乎是事無鉅細,有求必應。
巫神廟,位於和羅縣郊外八十里處的大雁山。大雁山高千仞,地勢陡峭,巫神廟就建在大雁山半山腰上一處天然形成的平地上。
寺廟的修建年代已不可考,不過端看那恢宏大氣的殿宇、閬苑間參天蔥蘢的綠植以及各代名家墨客的題字與掛畫,也可知其歷史定然悠久而厚重。
而寺廟供奉的,便是這位傳說中無所不能,千面千手的神靈——巫神。
顯然,從整個大漢皇朝來看,巫神廟無論是寺廟規模,還是追隨的信眾,都是弱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但在和羅縣方圓百里卻也是有名的求神問卜、尋醫問診以及各種疑難雜事求解的聖地,其信眾上至耄耋老者,下至醒事孩童,無不對其推崇備至,崇敬有加。其香火旺盛,也到了以致三更半夜都會有人上山敲門,以解燃眉之急的地步。
而巫神廟之所以能得到當地人的推崇,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歷任的執掌,神使大人從未有過主動對外宣教,發展信眾的舉動,只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老老實實做事,勤勤懇懇做人。
所以,原本就有些本事的巫神廟,便發展成了現在這種低調而又香火旺盛的敬神造福之所。
巫神廟的執掌稱作神使大人,現任的神使大人叫孟起,是上任神使大人的首徒,執掌神廟已經三十年有餘。
神使大人慣常行事低調,鮮少露面。而神廟一般雜務,皆是由其座下徒弟們分工完成。
孟起身形高大,年齡不詳,周身裹在黑色的兜帽大氅裡,能將其與他人區別開的,除了大氅右胸處,用墨綠絲線繡的“零“字,就是那低沉沙啞的聲音和垂在胸前的三寸長鬚。
當然,巫神廟裡的人,除了雜役僕從,所有的神職人員都要身披黑色兜帽大氅,將自己從頭到腳隱藏起來,以示對巫神的尊敬。
巫神廟裡總共兩百零八人,清一色的男性。除了神使大人,還有他親自教導了十名徒弟,十名徒弟又各自收徒十人,此外雜役僕從若干。
每天,巫神廟在日光初升之時開始做早課,落日最後一道餘暉沒入雲海再做晚課。
剩餘時間,神使大人行蹤不定,其餘人等則各司其事,做著侍神、打卦、問卜、做法等雜務。
此時已至凌晨,輪值的六徒弟周湛明先行回了後院休息,留下自己的大徒弟彭跎和二徒弟薄峰在候事堂接待連夜爬山求藥的信徒。
神使大人經過候事堂的時候,正好看到兩個徒孫正在為三五個面色焦急的人碾磨藥材。
他沒有打擾眾人,踩著金絲鑲邊的皂靴,悄無聲息的穿梭在黑漆漆的遊廊裡。
遊廊本來是有夜照的燈籠,不過,神使大人沒有走那些燈火昏黃之處,反而繞了十八彎,盡挑了些偏僻的,被雪風吹滅了的,僕役沒來得及發現的暗角穿梭。
他的步子很輕,幾乎沒有發出丁點兒聲響,就像個午夜幽靈似的,飄蕩在巫神廟的每一個不為人知的角落。
不過,如果細心點兒觀察,就會發現,這位神使大人看似漫無目的地閒逛,其實是在不同的藥田裡刨挖。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提巫神廟遠近聞名而又格外珍貴的藥田了。
神使大人和他的徒弟們,以及徒弟的徒弟們,都是會看病治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