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慈看完那封家書,欣喜的情緒中帶著些許糾結。
喜的是,自己和部曲的家眷安然無恙;
糾結之處,便是家書中的建議,太史享勸他與陳蘭同投合肥。
書信既經龍驤之手,其中內容必為其所知。
不投顯得太史慈不懂恩義,投則有可能陷龍驤於危難,為自己而與江東生隙,太史慈總感覺心裡有愧。
另外,太史慈還有埋在內心深處的夢想,那火苗仍沒熄滅。
我一身本領,只能歸於合肥?
太史慈勇而有謀、志向宏大,歷史上死前感嘆: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彼時孫權只是一方諸侯,距離稱帝還有十幾年時間,太史慈口中的天子之階,乃是漢家天子獻帝劉協,他到死夢想都沒變,一直想匡扶漢室為漢家效力。)
為了昇天子之階的志向,太史慈遼東避難回來救下孔融,此後既沒有投剛結識的英雄劉備,也沒投父母官北海相孔融,而是從青州千里南下揚州,去探望同郡的揚州刺史劉繇。
相比還在田楷麾下做事的劉備,以及四歲讓梨出名的北海相孔融,太史慈認為像劉繇這樣的漢室宗親,才能幫助自己追尋夢想。
當時劉繇正與孫策作戰,可他由於擔心被許劭笑話,沒聽屬官建議啟用太史慈。
即便太史慈已博出了名氣,然而在劉繇卻更看重出身,致使太史慈並沒獲得機會。
直到遇見勢均力敵的孫策,也是那個唯一懂他的男人。
孫策收降太史慈之時,曾勸說:龍要高飛騰空,必先階其尺木。
意思想昇天子之階,光憑自己的力量不行,而我孫策有能力幫你實現。
孫策起初對太史慈很不錯,但後來為了平衡江東內部各勢力,戰敗黃祖便擱置他在海昏抵禦劉磐。
可惜孫策英年早逝,痛失知音的太史慈,最終捲入孫氏兄弟內鬥,而被孫權無情背刺。
此時面臨選擇,窮途末路的太史慈,心中仍有一絲不甘。
太史慈承認龍驤不錯,但是在天下的一眾諸侯中,仍然是很弱小的存在,將來也極有可能被他人吞併。
自己此時棄背江東投合肥,以後合肥被其餘勢力索吞併,自己不知道會歸屬哪裡。
昇天子之階?或許再沒希望。
太史慈蹙眉猶豫時,趙凡引馬靠了過去。
“將軍,是元復的筆跡麼?他在信裡說了什麼?”
“是他的筆跡,你自己看看吧。”
太史慈執信把手一揚,抬頭冷眼對徐盛呵斥:“效力孫氏這幾年,我自問對得起江東,不想今日卻被奸邪陷害,你回去告訴呂蒙小兒,他想逼我就範嫩了些。”
徐盛見太史慈底氣十足,暗忖那封家書難道是真的?
既然書信都能送出,大都督莫非沒拿下歷陽?
徐盛瞬間變得不淡定,他只帶了兩千士兵來擒人,現在是騎虎難下、左右為難。
太史慈話音剛落,旁邊趙凡手執書信,就像小學生捧著手機,臉上的笑容擋不住。
“將軍,元復的提議甚好,我第一個贊成,你應該不會拒絕吧?”
“咳,你們都說好,我怎會掃興?但決定權,不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