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遼見麾下將士已列陣,認為以旗鼓相當的兵力,以及曹軍悍勇的威名能喝退對手,卻沒想到太史慈是個硬骨頭,於是只能硬著頭皮應下。
舌戰結束,鼓角爭鳴,兩陣對圓。
兩軍將士列陣衝鋒,震天震地一聲吶喊。
將對將,旗鼓相當;
兵對兵,平分秋色。
張遼的精兵去年折損過半,此時新舊混雜與太史慈打和。
鳴金收兵清點人數,雙方各損失了數百人。
數百人在數萬大軍前不值一提,但對只有三四千的一個軍,交戰半日有一成戰損已比較高,側面說明了戰鬥的激烈。
夏夜天氣炎熱,兩軍交戰後就地紮營露宿。
張遼在谷口山邊,而兩裡之外能見火光搖曳,那是對手太史慈的營地。
高手之間過招,不能出一絲差錯。
黑夜中無論出戰或撤退,在沒有詳細規劃之前,很容易遭到對手的針對,雙方都沒法接受未知的損失。
臥榻之旁有人拿刀,所以雙方都沒睡好,把警戒等級拔到最高。
兩位主將夜裡巡營數次,要求各部將領不能睡太死,一旦對方夜襲就要投入戰鬥。
所以第二天早上,兩軍將士皆有疲態。
昨日雙方試探後已知底細,旗鼓相當都不能碾壓對方,張遼尋思和太史慈沒深仇大恨,天亮以後太史慈必然退走。
結果與張遼的想法完全不同,太史慈天亮前就埋鍋造飯,天亮之後便集結將士列陣以待,完全沒有撤退的意圖,但也沒有主動發起攻擊的意思。
太史慈這是幹什麼?
魚死網破?似乎不像。
可為什麼不撤兵?張遼抓破頭也想不明白。
太史慈纏住張遼不撤兵,張遼卻不願意陪太史慈瘋,他讓全軍保持陣型徐徐北移,結果太史慈也同樣列陣平移。
張遼不想再交兵,太史慈也不願交兵,保持對峙是理想狀態。
即便這樣平行移動,按照沘水的河流走向,張遼最終會被沘水擋住,所以太史慈一點都不慌。
對峙行軍走了半日,張遼突然意識到對方在拖時間,心說壽春難道有變故?
張遼果斷派騎兵回去打探,太史慈見狀想攔也攔不住。
太史慈只有五六十騎兵,派少了未必能追得上,派多了自己要用就會缺,他還要留下應付突發狀況,於是便放任曹軍騎兵北還。
按照太史慈的想法,此時孫權應該抵達壽春圍城,張遼騎兵回去無疑羊入虎口,所以自己攔與不攔都沒關係,然而現實與理想相去甚遠。
兩軍保持對峙五天,張遼被太史慈困在六安西南。
與此同時,一支三千人的軍隊疾行,繞到太史慈軍陣後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