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結果,沒什麼懸念。
KK12A是第四代中程空空導彈,有發射後不管的能力,而且在彈道中段,除了通常採用的慣性制導之外,還能由戰鬥機透過資料鏈控制,因此在朝視距外目標開火時有很高的命中率。
MG29使用的R27,是第三代半主動雷達制導中程空空導彈。
結果就是,在第一輪交手中,有10多架MG29被KK12A擊落,而且剩下的也全都散開了。
至於“戰11B”,沒一架被R27擊落,因為這些導彈沒有能夠在戰鬥機的引導下進入到自導階段。
其實,即便在格鬥階段,MG29也沒有佔到便宜。
不是說MG29的機動性不夠好,而是在遠端交戰的時候就已經被打散了,也由此喪失了主動權。
打到這個時候,“戰11B”才遭受了損失。
按空軍的戰報,有5架“戰11B”在格鬥空戰中被擊落,還都是MG29發射的R73格鬥導彈取得的戰果。
必須得說,這種導彈確實很先進。
R73是全球第一種具備離軸發射能力的格鬥導彈,西駱沙空軍一直宣稱,它是全球最好的格鬥導彈。
MG29加R73是當今最強大的格鬥組合。
要說的話,也就是靠R73,以及產生的宣傳效果,西駱沙才把電子裝置根本算不上先進的MG29賣給了十幾個國家。
只是,這種先進的格鬥導彈並沒有改變空戰的結果。
MG29機群被擊潰的時候,制空權依然牢牢的掌握在“戰11B”的手裡。
雖然有5架“戰11B”被擊落,而且剩下10來架的彈藥也所剩無幾,但是護航戰鬥機已經完成任務。
在“戰11B”與MG29進行格鬥的時候,“轟9D”機群到達投彈空域,20餘架轟炸機以此投下巡航導彈。
關鍵就是,這些轟炸機都是在克里米亞北面投射的巡航導彈。
當時,在護航戰鬥機在北面大約500千米之外,連“指8C”都在北面200千米外,而且伴隨行動的電子偵察機對附近的防空雷達進行了壓制干擾,轟炸機在投射導彈的時候,沒有進入防空系統的攔截區域。
以當時的情況,西陸集團的防空雷達未必發現了這些轟炸機。
因為離得較遠,所以有可能把轟炸機當成干擾訊號,或者判定是跟隨預警機與電子偵察機一起活動的支援飛機。
可見,敵人很可能並不知道,有數百枚巡航導彈正飛往莫薩。
戰鬥最後階段還發生了一件事情。
在“戰11B”轉向撤退之前,迢曼帝國的“狂風”ADV姍姍趕到,還追擊了撤退護航戰鬥機。
因為導彈已經所剩無幾,而且完成了護航任務,沒必要跟敵人拼消耗,所以在遭到攻擊之後,“戰11B”全都加速擺脫了後方的敵機,也就是飛出了導彈的射程,沒有與這些敵機交戰。
要說的話,這算是一大遺憾。
MG29只是前線戰鬥機,“狂風”ADV才是跟“戰11B”處在同一個級別的重型制空戰鬥機。
此外,迢曼帝國還一直宣稱“狂風”ADV是貨真價實的第四代重型戰鬥機。
空口無憑,“狂風”ADV是否算第四代重型制空戰鬥機,跟同級別戰鬥機的交戰結果最有說服力。
只是,這迫使護航戰鬥機在返航途中進行了第三次空中加油。
回到闊海東岸的空軍基地時,返航的11架“戰11B”飛行距離超過6500千米,創造了一項新的紀錄。
別說是戰鬥機,即便是轟炸機也很少飛這麼遠。
當然,這也充分證明了加油機的價值。
如果沒有數量眾多的大型加油機,帝國空軍無論如何也無法讓戰鬥機飛這麼遠,並順利完成任務。
按帝國空軍公佈的訊息,這次長途奔襲炸掉十幾個戰略目標,完全達成之前確定的戰役目的。
關鍵還有,20架轟炸機全都安全返航。
至於損失的5架護航戰鬥機,跟空戰戰果相比,根本就不算什麼。
只是,李深智知道,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