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沙聯邦反水變得順理成章,還需要紐蘭聯邦拿唯一的艦隊航母去冒險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其實,在推測紐蘭海軍會派艦隊偷襲東都灣的時候,白止戰設了一個前提,即紐蘭聯邦需要用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勝利來鞏固與駱沙聯邦的關係,減輕駱沙聯邦的壓力,確保駱沙聯邦能在大陸戰場上取勝。
至少得在第一個嚴冬到來前擊敗迢曼帝國!
從戰略的角度來看,能不能趕在嚴冬到來之前擊敗迢曼帝國,將決定同盟集團能否在這場大戰中取得全面勝利。
如果不能,那麼最好的結果是像上次大戰一樣,熬到最後跟梁夏帝國停戰言和。
只有迅速擊敗迢曼帝國,才能趕在新曆101年,也就是梁夏海軍恢復元氣之前,調集足夠的兵力圍攻梁夏帝國,從而讓梁夏帝國首尾難顧。把這個有利局面維持下去,有望在兩年之內取得全面勝利。
按照白止戰的判斷,紐蘭聯邦把參戰的時間選在10月上旬,就與此有關。
如果駱沙聯邦是心甘情願的加入協約集團,而且是早有預謀,白止戰的這個推測就站不住了。
從穩妥的角度出發,哪怕擔心迢曼帝國會搶先下手,駱沙聯邦也應該在8月份就發動閃擊戰。
這也就意味著,紐蘭聯邦得把參戰時間提前到8月上旬。
果真是在那個時候,或許狹夷皇國就不會投降,而且紐蘭海軍有可能在西北東望洋海戰當中取勝。
理由就是,帝國海軍未必能夠在8月上旬,西東望洋颱風肆虐的時候,在西北東望洋上投入四艘艦隊航母。
總而言之,怎麼看,提前2個月的好處都非常巨大。
沒提前2個月,理由就只有一個,紐蘭聯邦那邊出現了問題,比如洛福斯沒能在8月上旬說服國內反對派。
要說,或許還跟紐蘭聯邦的大選有關。
如果在8月份參戰,而紐蘭海軍遭受慘敗,洛福斯將毫無懸念的輸掉在11月初舉行的總統大選。
相反,把參戰時間推遲到10月上旬,哪怕戰敗了,洛福斯獲勝的把握也很大。
關鍵就是,在大選的投票日之前,紐蘭聯邦兩大執政黨就會達成妥協。
在根本上,當紐蘭聯邦參戰已成定局,不管誰當選總統都得統帥紐蘭聯邦參戰,共和黨與民主黨的政客就不會為一場已經沒有意義的大選,以及由此導致的紛爭,讓國內矛盾變得更加尖銳。
就一句話:是時候放下幻想,勇敢面對挑戰了。
也就是在跟共和黨達成妥協,第三次當選總統已成定局之後,洛福斯才在10月上旬採取了行動。
這就表明,在同盟集團,紐蘭聯邦才是真正的核心!
只是,在把參戰時間推遲到10月份,承擔巨大的風險,也就是駱沙軍隊未必能在嚴冬到來之前攻滅迢曼帝國,那還有什麼理由倒行逆施,讓居於領導地位的紐蘭聯邦為駱沙聯邦冒險?
要想擊敗梁夏帝國,首先得擊敗梁夏海軍!
從陸地上攻滅梁夏帝國?
在“阿泰戰役”後,準確說是梁夏帝國控制了巨大陸的腹地之後,這種可能性就永遠的不存在了!
數千千米的荒漠與戈壁,在遊牧民族之後,再沒有被征服過。
別說駱沙聯邦,哪怕是紐蘭聯邦出兵,投入數百萬地面部隊,以及足夠的物資,也未必能從西面攻入梁夏帝國腹地。
西南方向的情況差不多。
既然決勝場是在海洋上,紐蘭海軍有什麼理由拿僅存的艦隊航母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