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紐蘭聯邦的失業率接近百分之三十,梁夏帝國的失業率也超過了百分之二十。
這是什麼概念?
按照家庭人口計算,紐蘭聯邦有六千萬人、梁夏帝國有一億人處在吃了上頓沒下頓,隨時有可能餓肚皮的困境之中。
多造幾條戰艦,讓這些人吃飽飯?
顯然,這很不現實!
別說幾條戰艦,哪怕多造幾支艦隊也無濟於事。
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的巨大體量決定,只有對全球格局重新洗牌,重新劃分殖民地,重新瓜分市場與資源,才能走出由大蕭條產生的困境,創造出一個能夠穩定存在數十年的和平局面。
當然,重新洗牌肯定需要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
其實,這也正是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在擴充軍備的時候,跟布蘭王國與狹夷皇國存在的本質區別。
什麼意思?
高瞻遠矚與鼠目寸光的區別!
自始至終,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都在朝著最後目標,也就是透過一場大戰,在重新洗牌之後,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霸權,成為國際秩序與利益架構的制定者與維護者,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宰。
為此,梁夏帝國與紐蘭聯邦在擴軍的時候,都非常全面,以夯實基礎為首,注重在基礎建設上下功夫。
布蘭王國與狹夷皇國呢?
最多隻是把擴軍當成解決經濟危機的手段,沒有更加長遠的打算,哪怕有,有沒有能力實行。
兩年多前,帝國海軍就提出每年建造四艘主力艦的長遠規劃,而且得到了帝國內閣與論議兩院的支援。在拿到撥款之後,帝國海軍在新曆97年啟動第一輪建造計劃,在四家造船廠各訂購了一艘主力艦。此後在98年與99年,也各下達了四艘主力艦的訂單,造艦計劃得到了全面落實。
關鍵,帝國海軍把航空母艦也算作主力艦。
紐蘭海軍沒有把航母當成主力艦,不過同樣以每年開工三艘或四艘的速度,開始穩步擴充艦隊的規模。
只是,就如前面提到的,擴充軍備對經濟產生的幫助遠沒想象的那麼明顯。
大蕭條的餘波還沒散去,梁夏帝國的經濟依然很不景氣。
要說什麼的話,也只是比十年前好了一些,至少民眾對未來不再那麼悲觀,開始積極的面對挑戰。
哪怕生活依然艱辛,只要有希望,就有積極向上的動力。
其實,帝都的變化也非常大。
最明顯的,就是郊外的機場。
雖然民用航空還在萌芽狀態,飛機只是少數富人的玩具,但是經過二十年飛速發展,飛機早已為民眾熟知。
用來運輸郵件之後,飛機的下一個用途就是繼汽車、貨車與輪船之後,成為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