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蘭聯邦爽約,拋棄曾經的盟友,特別是在大戰中傷亡極為慘重,幾乎被徹底打殘的洛克共和國。
正是如此,才有人宣稱,紐蘭聯邦背信棄義是同盟集團瓦解、戰後秩序崩塌與國際局勢亂套的第一號誘因。還有人認為,如果紐蘭聯邦沒有被孤立主義控制,就不會有下一場全球戰爭。
果真如此?
哪怕這種說法有點道理,那也是以偏概全。
大戰結束之後,孤立主義在紐蘭聯邦抬頭,主因並非巨大的戰爭損失,而是紐蘭聯邦沒有獲得跟付出、國力與戰勝國地位相稱的好處。往根源上講,這又是布蘭王國與洛克共和國不願意承認事實的必然結果。
什麼事實?
擁有近兩億人口的紐蘭聯邦,不但在人口上超越了所有老牌帝國,而且是全球第二,西方第一的工業強國,國力已經超過了布蘭王國與洛克共和國,具備了統領西方列強的實力與資格。
把各方面因素考慮進去,紐蘭聯邦的綜合實力超過了其他西方列強的總和!
如果由實力說了算,戰後的世界秩序就該由紐蘭聯邦說了算。
布蘭王國與洛克共和國顯然不會答應。
前者還好一點,畢竟跟紐蘭聯邦一脈相承。
對洛克共和國來說,聽從紐蘭聯邦的指揮,而且由紐蘭聯邦來分蛋糕,那顯然是無法接受的事情。
當時,這種觀點在洛克共和國被當成叛國。
別說拿來進行討論,哪怕只是這樣的念頭,也會遭到譴責與聲討。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塞巴和會期間,洛克共和國有十幾名政府高官因為主張做出必要的讓步而下課。
不要忘了,在這場大戰當中,洛克共和國犧牲了數百萬將士,還有近千萬軍民傷殘。
付出瞭如此巨大的傷亡,最後卻是替別國做嫁衣裳,有誰能接受?
可見,就是洛克共和國不肯妥協,逼迫威爾金斯在和會上做出巨大的讓步,紐蘭聯邦國會才不肯批准總統帶回來的和約,紐蘭聯邦也因此爽約,而且沒加入由威爾金斯發起的國際聯盟。
從這個角度看,說洛克共和國是自作自受也沒有錯。
不管怎樣,在紐蘭聯邦退回了孤大陸,重新築起孤立主義的圍牆之後,擺在西方列強面前的選擇就只剩下兩個。一是儘快適應與接受新的勢力格局,承認紐蘭聯邦為梁夏帝國之後新的超級霸權。二是調整本國的安全戰略,跟曾經死敵和解,透過抱團取暖抵抗來自超級霸權的威脅。
其實,這也正是戰後國際局勢的兩個突出特點。
只是,不同的列強做出了不同的選擇。
布蘭王國與狹夷皇國選的是前者。洛克共和國,以及在大戰的廢墟上重建的迢曼帝國選的是後者。
戰後風雲,也由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