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堅持一切為了人民,帶領全國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生動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根本立場,生動詮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生動詮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風雨兼程、訪貧問苦,從黃土高坡到青藏高原,從太行山區到烏蒙山區,從零下幾十度到海拔數千米,從
“貧瘠甲天下”的甘肅定西到
“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涼山,足跡遍佈大江南北、遍佈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聽民聲、察民情、思對策,身體力行、率先垂範,模範踐行了人民至上的價值理念。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從根本上回答了
“為了誰”的問題,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生動體現,是共產黨人始終堅守的政治靈魂和精神支柱。
我們黨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黨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允許任何黨員脫離群眾,凌駕於群眾之上。
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廣大黨員幹部深情講述了長征路上半條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把自己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給老人留下了。
老人說,什麼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半床被子可以彰顯出共產黨人的本色。
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始終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們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都充分體現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國共產黨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歷史。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關鍵是站穩人民立場。
人民立場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體現了對人民創造歷史的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認識,體現了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把握,體現了對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的堅定追求,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
只有真正領悟了人民立場的真諦,才會自覺站在人民立場上想問題、作決策,做事情、幹事業,做有利於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長遠利益要求的事。
習近平總書記經常提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同志的事蹟。
谷文昌同志在東山縣工作了15年,帶領全縣人民拼搏奮戰,植樹造林、治理風沙、修建水庫,把荒蕪的東山島變成富饒的糧倉,使群眾擺脫了世代逃荒要飯的苦日子。
當地老百姓逢年過節都是
“先祭谷公,後祭祖宗”,並相沿成習,以此表達他們對老書記的敬重和懷念。
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最終要落實到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
“我們要不斷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從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入手,把民生疾苦放在心頭,把改革發展責任扛在肩上,一大批惠民舉措落地實施,推動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順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歷史性變化的實踐要求,著力解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在更高水平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