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可也是有前提的。
大同地處荒僻,無法大範圍耕種,維持二十萬大軍的糧草,只能從朝廷供應,而且是由江南運送過去的。
因此,大明真正的要害,在江南。
劉璟一下就明白了皇帝為什麼要放瓦剌和韃靼進來。
說是救燕王,其實更重要的目的,就是驅趕寧王,將江南七省收回囊中,有了江南,朝廷的錢糧、賦稅才會不斷。
這是大明的經濟中心,其戰略位置,甚至比應天都重要的多。
皇帝心思深沉,下了這麼大一盤棋。
劉璟心中澎湃,對朱允熥的敬仰之情,更高了。
“陛下,臣唐突,臣……冒失了。”
“你有忠心就好,朕擔心燕王會惶惶不安,你們兩個,明日一早就送他出城,將行路需要用的糧草都送過去,還有朕的手令,確保燕王一路暢行無阻。”
劉璟還有話想說,站著不肯動。
朱允熥停下手中御批:“怎麼了,還有話想說?”
“陛下,您今日在酒宴上說的話,是真的麼?”
“你說的是對瓦剌和韃靼的國策?”
“是,這兩個部落對我大明虎視眈眈,他們是絕對不會臣服的。”
“你錯了,不願意臣服的,不是這兩個部落的軍民,而是他們的大汗。任何一個國土的興衰存亡,都是由君王決定和導致的。如果所有軍民都無心向戰,那他們的大汗號令還有用麼?”
民心所向啊,這才是根源。
常年戰爭,將士和百姓都不堪重負,只是兩個大汗一意孤行。
正因為他們一直打仗,國弱民窮,才導致他們越來越想對大明掠奪。
而通商和通婚的好處,是富強三方面的百姓,讓他們在生活上富裕起來,讓他們在親情上有牽掛。
無形的滲透,才是王化的要義。
至於兩個部落的大汗不服,那也只代表一小部分人。
對這點,朱允熥正在規劃一條詳細的策略。
他已經命暗衛潛入這兩個部落,伺機滲透到雙方大汗的身邊去。
至少在一年之內,大明需要休養生息,不能打仗。
緩過這一年,兩地的交流多了,各地繁榮起來,再有人挑起戰爭,便是千古罪人,以正義之師對抗不義之人,豈有不勝之禮。
採取這個國策,朱允熥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
從朱允文削藩前後,國力空虛,大明各地的災禍,朝廷竟拿不出錢和糧來賑災,全都用於戰事了。
國家貧弱,還怎麼打仗。
“李進。”
“臣在。”
“你親自去挑選兩份禮物,派專人赴瓦剌和韃靼,替朕將禮物送給兩位大汗。”
“皇上,需要什麼禮物?”
“君王都看重的禮物,有史可鑑,你自己安排。”
李進做事,向來不自己做主。
他想了想,說:“陛下,錦緞、黃金,還有美女,可否?”
“行,不過不要強行徵收女人,得是自願的,如果沒女人願意的話,就不送女人了。”
李進擔憂起來:“陛下,這不是送羊入虎口麼?贈給他們東西,他們未必領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