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一個時辰,大軍就開拔了。
江南地大物博,有七大省份,全在寧王的掌控中。
與其說他佔據了大明最富饒之地,倒不如說,他擁有大明的半壁江山。
城池之間互為犄角,可出兵是三十萬,但只要寧王下令徵兵,這三十萬眨眼間就會變成三百萬。
他一直派人盯著朱能和張玉大軍,那邊一出兵,寧王很快就能知道。
朱權手下的淮西將領被殺了二十多個,還有十來人。
人都聚集在王府之內,要對付朱能和張玉了。
“列位將軍,計劃趕不上變化啊,原以為朱能和張玉等人會直接繞過江南七省,直取應天,沒想到,他倒奔本王而來了。”
有人起身叫到:“王爺不必憂慮,他們二十萬兵馬算什麼,我們有七個省的城池,他打的下來麼?依末將看,可用朱允熥的連贏之計,而且我們還可以不浪費人工,只用城池防守,他一個個城池攻打下來,就算他們再驍勇善戰,最多也只能破十個城池。”
另一位將軍表示:“要是朱能和張玉走小路,那咱們就攔不住他們了,他們也是膽大,二十萬人,就敢打我江南七省。”
謀士解士仁輕輕撫摸鬍鬚,說道:“王爺,列位將軍,朱能、張玉、丘福、陳亨之後,雖稱勇夫,卻非無謀之輩。他們不會傻到用二十萬人打下江南。”
“哦?先生有何高見?”
“依學生看來,這些人攻我江南,只有一個原因,就是燕王還在江南,他們想與燕王會合。”
朱權被提醒了,他也想到了。
不說別人,單說張玉和丘福,這二人還是頗具韜略的。
哪裡會傻到用二十萬人打七個省的城池。
他心思一緊:“先生,照你的說法,他們要跟朱棣會合,那朱棣現在在何處呢?”
“唔……他們從水龍關出兵,從西邊走,最近的地方,應該就是鎮江。學生猜測,朱棣很可能就在鎮江。”
有將軍主動請命:“既然朱棣在鎮江,那咱們就多派兵前去,不讓那些傢伙得逞!”
解士仁哼哼作笑:“齊將軍莫要激動,朱棣手下將領,驍勇善戰,又熟悉野戰,硬拼的話,並非上策。”
“那先生有什麼想法?”
“就讓他們拿下鎮江,我們只做輕微的抵抗,等他們兵馬進入鎮江之後,咱們再從四面包圍。阻斷他們的水源,將朱棣和他的二十萬人,困死在鎮江府,此乃甕中降鱉之法。”
朱權一拍桌案:“妙計!真是妙計!”
原先的想法是騙朱能和張玉去打應天,沒想到他們矛頭指向江南了,那就得先滅了他們。
解士仁笑著說:“王爺,吃掉朱能大軍,局勢一樣對我部有利。因為朱棣的二十萬兵馬是牽制瓦剌的利器,這些人一滅,瓦剌必定乘虛而入,韃靼也會出兵,朝廷將腹背受敵。等朝廷急於應付此局面時,王爺便可揮師南進,一舉定乾坤。”
“先生說的好,可是,馬赫然的五萬人還在呢。”
“呵呵,王爺勿憂,一旦瓦剌作亂,朱允熥為了安定民心,肯定要讓馬赫然防守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