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指著松子香榧等乾果單子問:“這些在京城買嗎?”
嚴氏道:“對。這些東西還是北方產的多,味道也不同,我就省得從南方折騰來了。倒是那些乾菜臘味,都是從江南送來,咱們自己吃或者送人都好。京城這邊的菜式到底不大合我們的口味,冬天應季的蔬菜也少,咱們南邊的人還是願意吃清淡些。”
婆媳兩個說著話,就聽那邊孩子們七嘴八舌說“這個好”“那個好”,嚴氏忙道:“既喜歡,一樣來十斤。快別嚐了,吃多了存了食。”
趙管事媳婦忙傳出話去,叫採買的每樣都來十斤。
剛將點心撤下去,又有錦繡坊的掌櫃娘子送來衣裳。
於是繼吃點心後,孩子們又開始試穿衣裳。
嚴氏又對清啞道:“來的時候帶了不少衣裳,不過北邊不比咱們南邊,這邊冷的很,還是要再做些合適的大毛衣裳。再者京城這邊的時興樣子和南邊不同,入鄉隨俗,按這邊的樣式做幾套,過年是個意思。小孩子們,過年都要打扮的喜慶熱鬧,才有過年的樣子。”
清啞已經為家裡人裁製了過年新衣,且都是她和巧兒設計的新樣子,由巧兒帶著方家針線上人和丫鬟們親手製作。
因為他們這次來京城,只帶了兩個針線女工和還有兩個繡娘,預備給清啞設計打下手用的。這大批裁製衣裳,靠她們幾個做肯定不行,所以清啞便沒裁那麼多。就這樣,便是巧兒都親自動手了呢。
嚴氏這批是在京城有名的成衣坊錦繡坊訂做的。
她說幾套,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十幾套。
再加上大人的,這可是一大筆買賣。
丫鬟們全部動作起來,為哥兒姐兒試穿衣裳。
清啞見滿屋子花團錦簇、珠翠耀眼,自然不能幹坐著,也穿插在孩子們中間,看他們衣裳是否合適,再告訴錦繡坊的繡娘好修改。
錦繡坊的掌櫃娘子面對清啞很緊張,生怕衣裳不入郭織女的眼,若被挑剔了,賺不到銀子是小事,砸了招牌是大事。
巧兒見她頭上冒汗,心下明白,暗自好笑。
嚴氏很大方,給秋姨娘也做了十幾套,連同幾套頭面首飾,一齊命人送了過去,讓她試穿,有不合適的記下來叫改。
過了一會,秋姨娘便扶了丫頭過來,謝太太體恤。
足忙亂了一個多時辰,才將錦繡坊的人打發走。
巧兒才問清啞:“姑姑,怎麼咱們伊人坊不在京城開個分鋪?”
清啞道:“顧不過來。”
嚴氏嗔道:“你當這京城的買賣是隨便做的?人家錦繡坊可是老字號了,背後有人的。伊人坊根基淺,若是你姑姑或者嚴姑姑在京城常住,那還好說;現在她們兩個都不在京城,若只派一個管家奶奶在這邊打理,伊人坊做的都是權貴富豪生意,來往接待的不是官眷就是富家太太奶奶和姑娘,京城到處都是王公貴族,若出一點事,那管家奶奶如何能擺的平?總不能為這個要你姑姑和嚴姑姑不停跑京城。”
巧兒恍然,自悔想的不夠周全。
這些日子她跟著嚴氏學習長進不少,很是欽佩。
這個緣故道理清啞卻是明白的,所以伊人坊只在湖州和霞照兩地開設。嚴未央說,等蔡銘做了京官,她就把伊人坊開到京城來。
跟著,就有人回稟:江南那邊送年貨的來了。
嚴氏忙命人傳趙管事接收,一面叫拿單子進來驗看。
就這樣,清啞從早到晚都跟著嚴氏忙個不停。
嚴氏並不要她操心幫襯,卻喜歡跟她嘮叨:為何買這樣,為何做那樣,人情來往要留意哪些等等。清啞是個絕好的聽眾,偶爾建議做些添減,嚴氏覺得好,贊她想的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