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皇太后賜免禮,又讓眾人起身。
然後,又向眾人道:“奉州大旱,百年不遇,爾等都是大靖良善子民,所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今日募捐,還請各位伸出援手。爾等錢財,皆是爾等辛苦賺來,但憑各人能力,不拘多少盡到心意即可,無需攀比。朝廷也不強求多捐,捐少了不會怪罪。”
這話引來一陣讚頌,都道太皇太后體恤子民。
太皇太后微笑,對清啞道:“剩下的郭織女來說吧。”
清啞讓開,楊嬤嬤立即上前接替她扶住太皇太后。
清啞對人群道:“皇上說:要在奉州建立一座石碑,凡捐款的人,不論多少,名字都會刻在碑上,讓奉州百姓永遠記住你們!”
眾人急忙山呼萬歲,向順昌帝叩拜。
順昌帝兩手虛抬,肅然道:“諸位免禮!朕,有愧!奉州大災,朕不能救民於水火,要仰仗諸位募捐,朕有愧!”
皇上有愧,百姓怎能心安?
眾人急忙再跪,高呼萬歲。
清啞不適應這虛套,不由腹誹:剛才在殿內,你可沒愧,看著馮尚書逼我們,好像我們就應該多捐一樣,現在又這樣說。哼!
接下來,便是自發捐款開始。
殿外臺磯下早準備了兩張桌案,桌上擺了筆墨,桌邊設一功德箱,慈善中心兩名文書負責記錄,另有一人專門點數銀票。商賈們挨次上前,送上銀票,並留下姓名住址。
除此外,大門口門房穿堂內還擺了三尺高、一丈長的大功德箱,敞開接受街面上往來行人的零散銀兩捐款,也有三個人記錄收銀。
捐銀的人進院不受限制,不用買票,因為他們只能進院,去不了別處,很快,院子裡便人流洶湧。
因有禁軍在旁維持秩序,並不顯亂。
大家攝於皇家威嚴,大多捐了銀後,略略看一番熱鬧,就被禁軍半勸半威脅地“請”了出去,給後面人讓位置。
太皇太后和皇上繞院子轉了一圈,接受百姓叩拜,然後退回殿內,清啞等人卻留下了,仁王也留在外面主持募捐。
皇帝也不在意,自己身份尊貴,出來走一趟是個意思。
清啞方初是募捐組織者,又打了賭,自然要用心些。
於是,在禁軍肅立、人潮洶湧的王府東門外,一身淡紫的清啞站在院門口,對每一個進去的人微笑點頭。
方初和她並肩而立,雙雙迎待眾人。
方初暗自關注募捐情況:凡進來的人,都經慈善中心專人提醒:捐大額銀票的去前方臺階下,散碎銀兩的就投入門房功德箱,都一樣登記姓名。門口人多,進去的人少。
冒著嚴寒看了一會,清啞心裡也沒底了。
她覺得,照這樣下去恐怕真籌不夠。
難道她想錯了?
若結果差的少還罷了,若差得太多,小方氏積蓄不夠賠,把大方氏牽連進來,她可就沒臉見方氏族人了。
不行,得采取措施!
********
昨天下午那章重複內容已經修改了,起點讀者應已經看到,雲起和臺灣分站不是同步更新,恐怕要慢一些,對此,原野表示抱歉。雖然我到現在還糊塗,不知到底是系統抽風,還是我上傳時傳錯了,但總是錯了,造成讀者不便,很抱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