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惜此人訊息被大王嚴密封鎖,以我之能,也未能打探到多少,只聽說此人為一男子。’
‘以男子之身居於王宮,此人深得大王信任。其構陷於我,莫非與我有仇?’
趙高盤算了下自己的敵人,還真不少,一時根本判斷不出王宮內的那位是哪個。
‘大王今日問這兩問題,應當也是受此人影響,依我看啊,此人定是給大王說了大秦有問題,且問題還不少不小,足以讓大秦亡國。’
‘這兩問既是大王在考驗我等,也是真想從我等這得到答案,所以不可吹捧大王,認為大秦沒有問題,反倒必須指出大秦的隱患,言之有方。’
雖是個奸人,但趙高揣摩人心之能毋庸置疑,轉念間便大致猜到整件事的脈絡,知道了該如何回答這兩問題。
與此同時,李斯府中,和趙高一樣,李斯也想到了前因後果。
不過,他沒趙高揣摩那麼多,他又不靠阿諛奉承討大王歡心上位,他靠的是實打實的才學和能力。
不管是誰讓大王提出這兩個問題的,其中必有緣由,而在李斯看來,如今的大秦雖已一統天下,但還遠不到法家認為的完美之境,仍有諸多瑕疵,看來正是這些瑕疵可能導致大秦滅亡。
李斯提筆快速在竹簡上書寫起來,只見他寫出的是滅亡六國時,沒好生處理六國貴族、律法還不夠嚴,對百姓還是太寬容了、在地盤上雖統一了六國,但制度上還未一統、百家太多,思想太雜……
找到了問題,接下來就該思考解決辦法。
李斯筆鋒一轉,開始書寫他的解決之道
既然六國貴族是大秦的不穩定因素,那麼就送這些人去死好了,死人總沒辦法再懷念故國,引發禍亂;
既然律法不夠嚴,可能導致百姓作亂,那就制定更多律法條令,加重刑罰和徭役,一定要讓百姓徹底感到畏懼和繁累;
既然制度上還未一統,那就廢除其他六國文字,獨留我大秦文字,廢除六國錢幣,只能使用我大秦之錢,廢除六國律法,只能遵守我大秦律令,將六國原有制度摧毀,統一為我大秦;
既然百家太多,思想太雜,那就罷黜其他百家,獨尊法術,焚去其餘百家經典,一旦發現有人學習傳播,重懲不怠,要在大秦內禁絕其餘百家,百姓不可再學到這些東西;
趙高、李斯奮筆疾書時,博士淳于越府中,淳于越正滿臉興奮,衝幾名同為博士的儒士道“今日大王留下兩問大秦倘若國滅,將因何而滅?要想我大秦不滅,又當如何治理?”
淳于越臉上滿是激動興奮,在大秦當博士這麼久,終於給他和儒家等到機會了。
“此乃我儒家之機!”
“大秦因何而滅?這還須問,定是以那法家治國,終禍國殃民!想大秦不滅,當如何治理?自是用我儒家,復周禮,重塑禮樂。”
淳于越一副理所當然,用我儒家才能治好天下的表情,其他幾位儒士也紛紛出言附和,唯有蘇胥一臉擔憂。
瞧著興奮的另外幾人,蘇胥心中暗道‘這兩個問題定是六英宮那人向大王提出,那人對我儒家頗不待見,怎麼可能會讓儒家取代法家?要是給大王說要用我儒家才能……’
inf。in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