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裁撤了那麼多的官員,趙書凌第一時間就給朝廷送去了相關的奏章,並且在安頓好了新上任的官員後,便第一時間前往京城親自向楚玄瑾稟告。
楚玄瑾看了一眼趙書凌送上來的奏章,向他問道:「好端端的為什麼要突然換這麼多的官員?你知不知道換了以後,會帶來多大的影響?」
趙書凌向楚玄瑾行禮道:「回稟陛下,具體緣何,臣已在奏章後面寫得清楚。青城的官員為了滿足個人的私慾,惡意提高青城的稅收,而且經查明,這一部分的稅收從未稟明朝廷,絕大多數均進了青城前知府王勤暉的錢袋裡。」
「一共有多少?」一聽到竟然有官員私自瞞報了稅收,楚玄瑾一下子就精神了。
這樣不就可以又有一筆錢收入?如果這筆錢夠多,那他就可以建行宮了!
「陛下請往後看,具體數額都詳細寫了清楚。」趙書凌說道。
當楚玄瑾看完後面的數額後,面上頓時就是一陣狂喜,沒想到竟青城竟然有這麼多的錢。
可是再往後看,楚玄瑾面上的喜悅便漸漸消失了。
「最後收回的怎麼只有這麼少?」楚玄瑾沉聲問道。
最後能夠給到國庫的錢,不要說建行宮,哪怕只是給後宮妃子整修一下宮殿都不夠錢。
「回稟陛下,王勤暉收回的錢,大多已經花完,府中只剩下四萬兩。」趙書凌說道。
「那這四萬兩呢?」楚玄瑾追問道。
趙書凌說道:「因為王勤暉對百姓們的逼壓,所以青城的許多百姓都食不果腹,而且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青城官府從百姓手中直接拿取。加上雨季將至,臣便做主拿了其中一部分的銀兩做挖渠建壩,其餘銀兩均按照比例返還給了百姓。」
「你說什麼?!所以這四萬兩連一兩銀子都沒能交到朝廷?!」楚玄瑾怒聲質問道。
趙書凌說道:「據臣的調查,根據朝廷規定的稅收,以及青城的實際情況,近三年青城一共少繳納了八千兩銀子,根據律法,青城官府需三倍返還,所以,一共有兩萬四千兩的銀子會進入戶部。加上從其他官員府中查抄所得銀兩,還剩餘三萬六千兩將用於青城挖渠建壩及對百姓們的補償。」
在楚玄瑾動怒前,趙書凌特意向楚玄瑾強調了青城的民情:「臣前往青城時,已經民憤怨天,經百姓報案,王勤暉手上還沾有不少人命,所以臣判了他的死刑,行刑當日,百姓們民憤沸天。若是不能及時安撫百姓情緒,怕是會發生更大的暴、亂。現如今將部分銀兩返還,不僅能平息民憤,而且百姓也能感念陛下恩德。」
聽到趙書凌最後說的,楚玄瑾因為銀兩缺少而生出的怒火,也慢慢平息了一些。
「趙大人篩選的官員,都是從哪裡篩選的?」一直沒有說話的左鄴突然向趙書凌問道。
王勤暉那些個蠢貨貪得無厭,被抓了個正著,還弄得這麼難看,這是他自作自受。
但一城知府,還有其他的官員,這裡的蘿蔔坑可不少。
趙書凌對左鄴說道:「都是根據吏部最新的官員考核,以及調動推薦的安排進行調動,具體名單在給陛下的奏章有提到,下官也額外抄錄了一份。」
說完,趙書凌將名單交給了左鄴。
左鄴看了一眼,雖然不全是讓他滿意的人,不過,裡面還是有不少名字他稍微有點眼熟,所以,個別幾個陌生的名字,他也就不在意了。新
「嗯,還行。」左鄴合上名單,還算是滿意地點了點頭。
「這段時間,景王和景王妃一直都在青城?」左鄴突然問道。
「是。」趙書凌點了點頭說道。
「他們在青城都做了些什麼?
」左鄴問道。
趙書凌說道:「據說景王妃對青城附近的竹林非常滿意,所以很快便買下了兩座宅子用來加工竹子,後來又買下了一座鋪子,要開設一家叫「竹山坊」的鋪子。」
「除了這些,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左鄴繼續問道。
趙書凌想了想,說道:「那個時候百姓們因為稅收的事情非常不滿,所以鬧到了公堂之上,景王妃幫著安撫了一下百姓,建議當時還是知府的王勤暉降低稅收,並且將原本收到的稅收用於挖渠建壩。」
「挖渠建壩是景王妃提出的?」左鄴若有所思地問道。
趙書凌點頭應是:「臣特意去問了一嘴,景王妃說她以前所在的小山村就因為洪水被淹沒過兩次,一旦被淹沒,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村裡都沒有吃的,大家過得十分艱難,所以她在瞭解到青城也容易泛水災後,便提出了這個建議。」
楚玄瑾看向左鄴,問道:「太師還有什麼要問的嗎?」
左鄴向趙書凌問道:「當時景王妃提出這個辦法後,百姓們是什麼反應?」
趙書凌說道:「景王妃雖然提了出來,但是王勤暉並沒有要考慮執行的意思,所以百姓們的情緒也只能被稍稍安撫,卻還沒能徹底安撫下來,直到臣來了,將王勤暉給抓了起來,青城百姓的怨言才少了些,最後直到王勤暉被處以死刑,百姓們心裡頭的怨氣才算是出了,得知朝廷願意返還他們銀兩,對朝廷對陛下都頗為感激。」
聽著趙書凌說的這番話,楚玄瑾是滿意的,但最後行不行,還是得看左鄴。
左鄴自然也派了人在青城裡盯著沈照和盛清苑的情況,知道趙書凌說的並沒有錯,便對楚玄瑾說道:「臣也沒有什麼要問的了,趙大人畢竟是青林路的總督,能力非常好,這次的事情處理得也相當不錯,陛下該給他獎賞。」
「這都是臣應做。」趙書凌連忙說道。
楚玄瑾說道:「那就依太師的意思,賞趙卿白銀百兩,綢緞百匹,黃金玉器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