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他說的是我……
長孫無忌戰術後仰:那沒事了。
在任伯雨描述下的章惇,不僅反心昭然若揭,歷史上後面還有一段:“若貸而不誅,則天下大義不明,大法不立矣,臣聞北使言,去年遼主方食,聞中國黜惇,放箸而起,稱甚善者再,謂南朝錯用此人……以此觀之,不獨孟子所謂‘國人皆曰可殺’,雖蠻貊之邦,莫不以為可殺也。”
翻譯一下就是“如果寬恕而不殺章惇,那大義就無法闡明,律法就無法確立,臣聽北方的使者說,去年遼主正進食,聽到中原罷免了章惇,放下筷子起身,接連稱好,說南朝錯用了這個人……從這件事看來,(對章惇)不正是如孟子所言的‘國人都說該殺’麼,雖然是蠻貊之邦,也無不以為該殺的。”
當然,章惇被貶,關鍵根本不是這些諫臺言官,而是向太后倒臺,不再需要這個宰相制衡了,但任伯雨這種一連上八次奏章彈劾宰相的,也是超密集型輸出了。
此時這位剛正不阿,無所畏懼的老者,飛速寫下彈劾範純禮和公孫昭的奏章,與之前所寫三份彈劾章惇放在一起,然後心滿意足來到了餐桌上。
他動了筷子,之前一直等候的家人們才紛紛動筷,在黯淡的燭火籠罩下,默默品嚐起粗茶淡飯。
清流名士,立朝寡援,一切都是為了大宋的美好明天!
……
同一片月色下。
公孫昭神情略帶恍惚地回到開封府衙。
看著自己的屋子裡,依舊是燭火通明,想到包括林沖顧問在內的一眾人,正在為破案而殫精竭慮,他居然有些不敢進去。
言官看不上自己,這是早就知道的事情。
黨爭對人不對事,也根本不稀奇。
但他滿以為在那麼重大的案子下,那些士林稱頌的好官應該是仔細思考事件,推敲結論,並與他探討案情,想出最合適的解決辦法。
結果事實證明,他太天真了,連正題都沒進入,直接就被駁回。
平日裡最是在乎時辰的自己,整整大半天,就換來這麼一個結果,在浪費的時間裡,說不定兇手就在作案,想到這裡,公孫昭終究是接受不了,更覺得無顏面對其他人。
正徘徊在黑暗裡,李彥出現在屋門處,喚道:“公孫判官?”
公孫昭抿了抿嘴,走入了屋內,沉聲道:“任正言完全不信我們的推測,此行失敗了。”
看著他的神情,其實眾人就有所預料,丘仵作趕忙道:“三郎不必洩氣,御史言官不止他一人,再換一個便是。”
李彥則道:“解決問題不止是靠諫言,我們可另想他法。”
其他人也紛紛出聲安慰。
在眾人的鼓勵下,公孫昭重新目露堅定,重重一禮:“確實不能氣餒,當繼續努力,諸位拜託了!”
眾人還禮,燭火變得更加明亮,一道道身影走來走去,直至累到不行,才一起合衣睡下。
公孫昭的眼睛則一直沒有閉上,始終專注於追尋蛛絲馬跡,不放過每一條線索。
通宵查案,開封府就是我的家,一切都是為了大宋的美好明天!
……
第二日清晨。
任伯雨懷揣奏章,入朝彈劾。
公孫昭稍加洗漱,繼續查案。
一個剛剛到皇城。
一個剛剛出府衙。
就見到一匹匹快馬飛奔,趕來通訊的鋪兵放聲高呼,聲音淒厲至極:“永陽郡王……永陽郡王遇害了!”
兩人先是愣住,隨即駭然失色。
其後。
晴天霹靂,京城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