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又看了一眼樊缶,然後說道:“樊氏陶人,我記得你是最痛恨不依照祖制燒製陶器的,你再老,能將陶鬲的三足做的都快連在一起了?”
辛邑之前的陶鬲,三個袋足的“襠”是比較高的,這是為了方便下面放柴火。
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因為“灶”的出現,這種高襠已經不流行了,甚至成為了裝飾品,也就慢慢演變成了“鍋”。
辛又手中這個東西,幾乎已經沒有“襠”了,只是象徵性的在罐子下面做了三個袋子一樣的東西,看起來有點“鬲”的樣子,其實更像是一個釜。
辛又前世本是歷史系畢業,對陶鬲的發展還是略知一二的。
他手中的陶鬲,款式是比較新的。
而辛邑本身的陶鬲,幾乎都是宗周(西周)時期的造型,這也是辛邑一向的傳統!
“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不可擅改也……”辛又故意說道。
“君子贖罪!我這就打碎這破東西!”
樊缶晃晃悠悠地站了起來,想要奪走辛又手中的陶鬲。
“這句話,是你經常說的吧。”辛又問道。
樊缶愣了一下,點了點頭。
這句話確實是他的信條,也是很多工匠遵守的“禮”。
辛又搖了搖頭,這樣的觀念,也是阻礙社會進步的原因之一。
“聖人造物,乃是為了凡民百姓。倘若後人改動,也是為了凡人百姓,有何不可?如果都不改,那豈非只能一直茹毛飲血?”
辛又話鋒一轉:“我倒是覺得,這東西比起以前的陶鬲,實用多了,可以直接放在灶上燒水。”
“這……”
樊缶沒想到辛又說出了這麼一番話,樊豆也抬起了頭,眼神之中閃爍著一絲光芒。
“樊豆,這東西是你自己想出來的?還是你從哪裡見到過?”辛又問道。
辛又一眼就看出來,這東西絕對是樊豆做的,而不是樊缶做的。
樊缶之所以那樣說,也是為了替自己的兒子“擋罪”。
“不敢相瞞君子,這件東西確實是小人所做。”
樊豆開口承認:“這也不是小人想出來的,而是在王城中見到的,那裡的器具,很多已經和我們辛邑的大有不同了!”
這些事,也是父子矛盾的焦點。
樊豆離開過辛邑,見過其它地方工匠燒製的器具。
而樊缶一輩子都在辛邑,嚴苛地遵守著祖上留下來的規矩。
“這樣的陶器,也就在辛邑這樣的小地方能用了,估計拿到周圍大地方的那些市場去賣,也沒人願意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