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話是辛儘教給他的,辛儘自認為這些話足以阻擋辛又想在鄉校辦學的想法。
這件事,辛盡是第一個感覺到不對勁的。
要是想杜家、毛家這樣的小家都能出幾個識字的,然後擔任辛邑的小吏,那麼辛邑的子弟幹什麼去呢?
官職的數量可是死的啊。
於是辛盡將辛無左叫到了一旁,交給他了這幾句話。
“呵呵。”辛又回應他的,唯有兩個字。
辛無左以為辛又不敢反駁,繼續說道:“四民之分,就是為了讓農者耕其田,工者造其物。各司其職,各守其位,這方才是治國之道。”
“呵呵。”辛又繼續冷笑:“小小邑宗伯,也敢妄談之國之道?”
“君子……我……”
辛又一句話,讓辛無左老臉通紅。
是啊,他不過是一個小小公邑的宗伯,治國這件事離他實在是太遙遠了。
辛又知道這些話是辛盡說的,於是故意看著辛盡所在的位置說道:
“昔太公(姜太公)始封,周公問,何以治齊?太公曰:舉賢而上功。這句話是說,當年周公問姜太公如何治理齊國,姜太公回答,就是要任用有才能的人。
“管仲本位商賈,一介布衣,卻為卿,請問他若是守著商人的身份,能成就齊桓公的霸業嗎?
“你可知,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這些人物哪個不比你辛無左強上千萬倍?而他們的出生卻都有不同,如果按你所說,舜帝就應該永遠種田,傅說就應該永遠築牆,而你辛無左的後人,就應該世世代代當宗伯了?”
一番話,說的辛無左暈頭轉向。
齊桓公他是知道的,管仲自然也聽說過。
可是管仲以前是商人嗎?他不太清楚。
但是辛又的意思,國人們卻都聽懂了。
這些大人物出身甚至比普通平民還低微,可是最後都成了大人物。
這說明什麼?說明種田的農夫也能當官啊!
只要你有才學。
當然,這只是辛又的一碗老雞湯。
這些人物只是個例和傳說,大部分人還是被階級所束縛住了。
不過是給國人們一絲希望罷了。
“還有,你說民智不及官,那我前日用浮木送信,為何你還未明白其中關竅,杜乾卻猜到了我的心思?是不是他比你更合適當這個宗伯?”
辛又言辭犀利,將辛無左逼得只能擦汗。
“我……這……”
辛無左又結結巴巴起來。
“我讓你們識字,不過是為了選拔一些良才,幫助我治理辛邑。當世大賢,天縱之聖孔夫子就說‘有教無類’,結果到你這裡,這些人都是不懂得治國之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