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玄素人老成精,這數十年的宦海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看到李佑的這本書,不由得眼前一亮,以前困擾他的很多問題,按照書中的思想方法來思考,似乎更加簡明瞭。結果,他也迷上了這本書。
其次,李承乾不如以前聽話了,或者說有主見了。他經常往外跑,微服私訪去去查民情。
不過,李承乾採取的做法,張玄素一時還不太認可,他認為李承乾公開道歉有損太子的聲譽,還認為李承乾搞什麼監督委員會是百姓干政。
張玄素提出了反對意見,李承乾卻沒有聽他的,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監督委員會是一個民間組織,沒有報酬,他們的意見直接反饋給東宮。
張玄素擔心李承乾搞監督委員會的舉措,會引起人們的非議,他不相信百姓們會參與這件事情。
親仁坊。
12月18,是各個坊間選舉長安城建民意代表的日子,張玄素特地請假暗中去觀察,他隨意來到了親仁坊。
下午兩點,在坊間的小廣場上,放著一張桌子。坊裡的里正帶著幾名衙役在忙活著,周圍還有幾名負責維持秩序的武侯。
此時,小廣場上已經圍上了很多的人,大家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周圍還有不少人瞅著這裡走來。
里正看到人來了不少,他站起來,清了清嗓子說道“各位鄉鄰,長安城建的事情,關係到咱們長安城每一位居民。為了搞好長安城建,把咱們的長安城建設得更好,太子殿下希望大家一起出謀劃策。
本月22日,要召開長安城建聽證會,給了咱們坊裡5個名額,有誰願意參加的,舉個手吧。”
呼啦啦,圍觀的人群中有很多人舉手。
張玄素很好奇,問自己身邊的一位舉手的中年人道:“聽說那個什麼監督委員會沒有酬勞,你為什麼要參加啊?”
張玄素穿著便服,那個人望了他一樣,不滿地說道:“你這是什麼覺悟?我是老長安了,當然希望長安越建越好了,太子殿下徵求咱們百姓的意見,那是看得起咱,咱提建議也是為了自己好,還要什麼報酬?”
“就是,你這個態度不對啊。”中年人身邊的一位鄰居附和著說道。
他們的對話引起了周圍的人的關注,有人對張玄素說道:“你不是這個坊裡的人吧?怎麼沒見過你?”
“你不是來搗亂的吧?”有人說道。
張玄素很尷尬,勉強笑道:“我只是好奇,沒有別的意思。你們繼續。”
這時,里正喊道:“人太多了,大家過來抓鬮吧。”
那些舉手的人,紛紛朝著里正走去。
張玄素離開了親仁坊,還是有些不理解,這些百姓為什麼會參與這件事情。
其實,這幾年來,長安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越來越繁榮了,百姓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長安城裡修建了公園、還有醫療設施,新建了不少的學校,汙染企業搬遷到了工業城,這些都給百姓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百姓們對官府的好感度增強了很多。
當然了,在長安城建的發展過程中,有很多事情是百姓們不滿意的,他們想給官府提出建議,可是卻沒有正規的途徑。李承乾的做法,正好滿足了百姓們參政議政的願望。
張玄素整天待在深宅大院裡,脫離群眾,自然不瞭解百姓們的真實想法。李承乾卻深入民間調查研究,看得比張玄素要清楚的多。
22號的聽證會結束以後,《大唐日報》刊登了介紹聽證會的文章,公佈了監督委員會成員的名單。
幾天後,《大唐日報》刊登了根據監督委員會討論的意見,結合朝廷綜合考慮的結果,公佈了長安城建徵地拆遷的標準。
內容很詳細,不僅標明瞭各個區域、地段拆遷補償標準的詳細資料,還註明了產生這些資料的依據,贏得了大多數百姓的認可。
李承乾這種公開透明的出來方法,贏得了百姓們的讚譽。他深入民間實地調查的做事態度,也得到了李世民和大多數大臣們的認可。
東宮。
張玄素拿著報紙,很高興地對李承乾說道:“太子殿下,你最近真是進步了很多,現在朝野之間對您是一片讚譽之聲啊。
臣建議,您抓緊時機搞好長安城建的事情,提高自己的聲望,齊王殿下正好不在長安城裡,人們對他的關注越來越少了,正好消除他對您的不利影響。”
李承乾一臉嚴肅地說道:“張師傅,以後詆譭五弟的話就不要再說了。請您記住,從今以後,我不想再聽到任何對五弟攻擊話語。”
“嗯?”張玄素一時語塞了,他實在是沒有想到李承乾會是這個態度。
在前往西域的路上,李佑接到了李承乾寫來的道歉信,也接到了魏徵和陰廣浩對李承乾觀察的結果,心裡好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