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今日這樣規模的騎兵對戰下,所有人都需要上馬拼命了。曹變蛟自己帶著300持矛胸甲騎兵在前衝鋒,其他人則跟在他的隊伍之後。
應該來說,在賓士的馬匹上,能夠指揮100餘人已經是極限了,1500名騎兵的話,就只能依靠紀律和平時的訓練來約束這些騎兵在戰場上的行動了。
一般來說,只要騎兵的作戰沒有變成捉對廝殺的大混戰,那麼失去組織的騎兵數量哪怕再多,也是決定不了戰爭的勝負的。因為單個騎兵的視野太過狹小,也不會有人去單獨衝擊有組織的團體,看起來是數百包圍別人數十人,但是真的衝上去你就會發現,原來是你一個對付別人數十騎。
因此騎兵對戰的勝負關鍵,就在於誰能把自家的兵力始終組織起來,並打散對方的指揮中樞。
蒙古騎兵之所以能夠勝明軍的騎兵,就在於蒙古騎兵往往以部族為核心,這些騎兵都屬於沾親帶故的族人,就算是被打散了,也能繼續集合起來。
而明軍騎兵在退化到家丁制度之後,除了主將身邊的家丁,普通騎兵一被打散就難以收攏再戰。而女真人在收服了蒙古人之後,便將女真人嚴苛的步兵組織化用到了騎兵身上,以保證騎兵在作戰時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可以說,在努爾哈赤後期,女真騎兵已經超過了女真步兵,在騎兵作戰中也完全壓倒了蒙古騎兵。這也使得,女真人牢牢壓制住了遼東周邊的蒙古部族。
不過在這樣的騎兵大會戰中,以少量精銳的女真騎兵帶領大量蒙古騎兵的突擊,顯然是不能夠壓制住已經完全職業化的明軍騎兵了。
哪怕是收服了整個蒙古右翼的諸多部族,崇禎也沒有打算仿照舊制建立一隻規模龐大的遊牧騎兵。
他採取的方式,其實和後金差不多,就是先建立幾隻精銳的騎兵,然後再一點點的擴大這些騎兵的規模。把數量龐大的蒙古牧民當做了挑選騎兵的兵源和地方性的守備武力。
這樣一來,大明既可以獲得蒙古部族武力的幫助,卻又不用擔心養虎為患,再培養出一個羽翼豐滿的建州女真來。
相比起後金騎兵在可供挑選兵源上的高素質,明軍在軍備和訓練的後勤保障上更有優勢。而雙方對於騎兵的組織度和紀律性上,應該來說還是相差不大。畢竟此時的黃臺吉,也是一個極為重視軍隊訓練和紀律性的八旗統帥。
至於雙方的馬匹,女真人要略好一些,但也好的有限,大明在獲得了右翼蒙古諸部的效忠之後,戰馬的素質也有了極大的提高。而在整個東北亞地區,馬匹的總體素質都是下降的,因此後金所謂的好馬,也依然沒有好到跨越了馬種。
查魚喀率領的2牛錄正藍旗雖然隊形整然,但馬匹相距的距離還是足以容納一名騎兵插入,這個空隙正是為了交戰時,讓兩側騎兵可以揮舞兵器作戰的距離。應該來說,這樣的隊形並不依賴於騎兵的整體組織去進攻,還是依靠那些位於隊伍最前方的精銳騎士去戰鬥。
但同後金騎兵形成反差的是,明軍騎兵在小步衝鋒時,也始終保持著一個挨著一個的緊密隊形,騎兵之間的縫隙幾乎是不存在的。為了保持住這樣緊密的隊形,明軍還放棄了最後的加速,以防止個別馬匹衝出陣列。
和這樣的騎兵對沖,就不是騎兵單人之間的接戰,而是整隻隊伍的碰撞了。看到明軍的隊形後,查魚喀雖然知道不妙,但也知道此刻決不能退縮,否則自己這方就要變成大潰敗了。
在查魚喀的指令之下,排在隊伍前頭的一個牛錄正藍旗騎兵不僅沒有放緩腳步,反而向著對面的明軍騎兵隊伍進行了最後的加速。
這些正藍旗騎兵,希望能夠用瘋狂衝鋒的馬匹來阻擋或是嚇唬住明軍騎兵進行避讓。但是在這樣密集的隊伍中,哪怕有幾個明軍騎士心生膽怯,此刻也是脫離不了隊伍的。
正藍旗騎兵的發狂衝鋒雖然造成了同等數量的明軍騎兵落馬,但是很快,這個牛錄的騎兵就像是一朵浪花一樣,被明軍這塊礁石踐踏了過去,再也翻不起什麼碎花來了。
這一幕雖然讓查魚喀臉色難看,但他還是依舊發出了指示,要求身後的將士們向中間靠攏,然後對明軍前鋒正中的將領發起衝鋒。
然而查魚喀沒有看到的是,在他義無反顧的衝向了明軍隊伍正中的將領時,跟隨他上前的只有寥寥幾騎,剩下的蒙古騎兵已經跟著那些殘存的正藍旗騎兵逃向了兩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