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何夕也知道,自己說得有些偏頗,放在後世考試是要扣分的,不過這不重要,很多概念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解釋。都是組建補充豐滿起來的。
他先將招牌打起來再說。
朱元璋讓何夕來國子監,就是這個用意,而今何夕上臺,朱元璋豈能不捧場了。
朱元璋如此一說,其他人也只能紛紛應和。
不過,他們也覺得朱元璋雖然有些過譽,但是並不太過分,最少今日之後,大明對草原上的總政策已經很清晰了。雖然其中也有很多困難,最簡單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溝通草原的驛道,元代在草原上有豐富的驛道體系,但是而今都不在了。重新修建並維持需要很多物資。而且要持續投入。在元朝的時候,元朝視塞外為根本,對塞北投入,不遺餘力,以至於貧極江南,富誇塞北。但是而今不一樣,大明還需要對蒙古維持這麼大的財政投入,有需要嗎?即便有需要,有那麼多錢嗎?
這只是執行方面的問題。不能說,何夕總方略有什麼問題。
到了這裡,朱元璋親臨彝倫堂也算是落下帷幕了。
朱元璋的馬車之中,何夕小心翼翼地在一邊陪坐。
朱元璋問道;“你們後世,就是這樣決策的嗎?”
朱元璋首先感受到的這種決策的氛圍。
草原上長治久安,也是朱元璋心中一直思索的問題,其實,朱元璋手中早就有解決方案了。就是建立大寧都司,開平衛,東勝衛,等二十多個衛所。這也是原本歷史上朱元璋所做的佈置。後來被不肖子孫全部放棄的漠南衛所。
正因為歷史上發生了這樣的事情,朱元璋內心之中一直有些猶豫。
而且在歷史上,朱元璋從來沒有注意過摸南草原與大明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地方,是的,漠南一帶,作為草原,是水草豐盛之處。但是開墾的話,也就豐州灘一帶,也就是東勝衛以及河套一帶,有種植的可能,其他地方都不大行。
歷史上,朱元璋草率地下了決定。而今朱元璋知道更多了,反而心思不定。
不過,這樣一場會開過之後,朱元璋已經下定決心了。不知道面對的困難,草率下決定,那是莽撞,但是並不能因為知道遇見什麼困難,就放棄了。那叫怯弱。
最少以而今大明的國力,在草原上維繫十幾年,乃至幾十年都不成問題,他就不相信了,這麼長時間,還不能將草原上改造好了。
如此一個大難題,就這樣解決了。讓朱元璋感到錯愕。
類似的大決策,朱元璋都是思量再三,反覆斟酌,然後下決定的。下了決定之後,也懷疑自己是不出錯了。總之很傷腦筋,而今一場會,就明明白白了。讓朱元璋倍感輕鬆。
所以,朱元璋才脫出這個問題本身,反而關注於這種解決事務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