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這麼理解。”
岑冬生說。
也正因為“魔”的種類相對稀有,它們的實能力相比起其它同類似乎更強勁,也更詭異;並且,其背後隱藏的東西也會更特別。
當然,對他而言,只是為了補全咒禁的一環。
“先來看看資料吧。”
*
就在天海市的郊區,有一座被稱為石樓山的地方,早些年是爬山愛好者們的聖地,每到春秋時節,就會有市民們蜂擁來此。
聽說當地政府想借助這個機會發展一下旅遊經濟,修建步行道和景區,結果不知為何受到了當地村民們的強烈排斥,便不了了之。
後來,石樓山發生了好幾起怪事,時而就有遊客和爬山者失蹤的訊息。
聽說最嚴重的一次,有一整支爬山隊伍,男女包括五人,全都人間蒸發。救援隊搜查了三天三夜都未能發現他們的下落。
有的說是他們不慎跌落懸崖,有的說是被山上的野獸吃了。
從此之後,石樓山上開始有了種種靈異傳聞,爬山的人夜晚在山上搭帳篷留宿,結果聽到了巨大的聲音,他出去一看,發現一頭在林中蹣跚前進的身影,龐大如山怪,他躲在帳篷裡大氣都不敢出,等天一亮趕忙跑下了山;
也有人在獨自爬山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陌生人,與他一起同行,中途卻被對方誤導到了別的地方,差點迷路,而那個人則無緣無故地突然消失。幸好救援隊來得及時,否則就要餓死在荒郊野嶺裡……
漸漸的,在這樣的訊息傳播開來後,爬山愛好者們來得少了,倒是有靈異愛好者時常會過來採風。
“只看這些記錄,和最近幾年發生的事情,和‘魔’未必能扯上關係……”
岑冬生心想。
但他知道,知真姐不會無的放矢。
放在最上面的材料,記錄了最近幾年發生在石樓山上的變故,只是個引子。
下面的,則是對石樓山的過去,及其附近村莊聚落歷史的一段描述。
“石樓山上的村莊,過去叫作石溝村……當地村民們,崇拜著山神……過去有過祭祀的傳統,後來慢慢斷絕了。”
只有這麼一小段粗略的描述。至於這個“山神”為何,資料上並沒有詳細說明。
之後是一起發生在1970年的野獸傷人事件,當地猴災盛行,時常有村民被抓傷撓傷,莊稼受害。本地的石溝村生產大隊組織起了一支殺猴小隊,人人帶著獵槍上山,結果這些村民全都失蹤了。直到八十年代的“社改鄉”後,再有人上山,才在林子深處發現了疑似是這些人的白骨,遺骸受破壞嚴重,幾乎無法拼湊起一具完整的屍骸。
除此以外,岑冬生還看到了一段記錄,是古文上的記載,不知道是虛構的還是傳聞記錄,名為《山魈》。
所謂的“山魈”,是中國神話傳說中是山裡的獨腳鬼怪,乃是山中的怪物一種,《抱朴子·登涉》裡說山精形如小兒,獨足向後,夜喜犯人,名曰“魈”。
隨著各種傳聞的揉雜,山魈在民間傳說中的形象,漸漸演變成了身長體黑,力大無窮的怪物,它可以跑的比豹子還快,可徒手撕裂虎豹,乃是山中霸王,且壽命非常長。
“其曾祖肄業於南山柳溝寺……乃拂榻陳臥具,扃扉就枕……萬籟俱寂,忽聞風聲隆隆,山門豁然作響……一大鬼鞠躬塞入,突立榻前……張巨口如盆……遽拔而斫之,中腹,作石缶聲……啟扉檢照,見有爪痕如箕,五指著處皆穿……”
岑冬生細讀一遍,大概看懂究竟在講什麼了。這篇古文某人的曾祖曾經在山中寺院裡呆過一段時間,某天夜裡突然聽到山中風聲大作,隨後有一頭體型龐大的鬼怪闖入屋子裡,這人用佩刀砍中,對方卻毫髮無傷,直到其他人趕到才僥倖活了下來。
“這個山魈……難道就是村民們崇拜的山神?”
伊清顏一邊翻閱資料,一邊試著自己思考,提出問題。
“這就很難說了,古人的記載不知是真是假。”
岑冬生說。
“但我認為可能是真的,既然傳說中山魈的壽命極長,又有刀槍不入的身體,在荒山野嶺的村莊裡稱王稱霸,被人們當做神來崇拜……並不稀奇。”
“也不一定是壽命極長,也有可能是族群延續,但數量稀少,所以讓人誤以為是同一頭山魈活到了最後,”安知真補充推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