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上的獨立才能讓夫妻雙方更加平等、愉快的交流,高山有錢是他的事,如果收到他送的禮物新月也會很開心。
但是絕不會讓他上交工資、電話、IC卡,如果愛情需要這些東西來保證,那麼愛情本身已經變質。
況且,這種救人的好事為什麼要反對呢?
唯一讓她好奇的是,高山中醫院裡還從來沒有過需要上百萬治療費的情況,讓她好奇到底是什麼病需要這樣一大筆錢。
“不是,要是的話就直接走基金會了。”高山把之前發生的事,從老太太第一次來,到兒女們找藉口離去,再到她今天來要用賣房子的錢為自己治病。
“老太太真幸運。”新月聽完淡淡說道。
高山面色一愣,跟著笑道:“沒錯,是夠幸運的。”
能夠有這麼一套房子,這位老太太不是幸運是什麼?
不知道有多少老人最後為兒女付出一切,臨老卻被嫌棄,攆出家門,無家可歸的事情多不勝數。
更別提給老人治病花錢了,上次不是還有一篇報道稱,兒媳每頓給老人吃冷飯剩飯,還不讓老人端到桌上,只能一個人窩在廚房吃完。
每天累死累活的,為了兒女操勞,臨老說享福,又開始伺候孫輩的。
有時候高山覺著,這種傳統在華國早該成為過去式。
生兒育女一輩子和養兒防老,都是妨礙老年公共設施推進和社會發展的關鍵點。
生了孩子就要為他付出所有,把一輩子的心血,做不到的事都記掛在孩子身上,讓他去替自己完成那些遺憾。
造成的後果就是家長的期望過高,沒有科學性的引導孩子的積極性,而是一味的高壓,想要讓孩子成為‘聽令行事’的機器。
孩子的壓力越來越大,反抗心也會變得越來越強,最後要麼爆發矛盾,要麼自暴自棄,嚴重者甚至有可能造成悲劇。
等到孩子再生了孩子,祖孫三代住在一起,那就更是災難。
一些年輕人以忙為理由,把孩子完全交給老人去帶,隨之而來的是把陳舊的觀念灌輸到孩子幼小的思想裡。
不是每個老人都接受過良好教育,也不是每個老人都能時刻接受新鮮的事物。
祖孫之間差著20~30年,小半葉的發展,還是在半個世紀就快要趕超西方資本帝國的‘華國。’
養兒防老同樣可怕,從最初就把所有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把一切都強加給他,無論他是否需要。
與此同時帶來的就是;“我就這麼一個兒子,老了還指望他呢,不給他給誰。”
總而言之就是我把一切都給你了,老了你就要養我,從年輕時就存在的沉重道德壓力,讓年輕人越來越喘不過氣。
不是說他們不想贍養父母,而是父母這種傾盡所有的付出反倒有些嚇到他們。
“爸媽為我付出這麼多,我該付出多少才能報答他們?”如何報答?生育之恩,養育之恩,傾盡一切的付出怎麼還?
這根本就還不起,但在父母的語言和思想灌輸下,它就成了一種類似於等價交換的戲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