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僅是機車廠沒有想到的,也是把在部裡的影響力,首次超過了同城的兄弟單位車輛廠。
為了擴大生產規模,機車廠從一開始的分出一個車間參與配合製造,已經演變成了四個車間的規模。
要知道機車廠一線的生產車間統共才二十個,一下子幫工廠分擔了五分之一職工的負擔,對這家廠子有多麼的重要。
這樣的明顯變化,到了上級主管部門的眼裡,是不是就成了香窩窩似的自力更生的表率?
因而,不僅廠裡的領導在部裡聲譽大起,連帶著整個鐵路製造系統的計劃安排,都出現了重大的政策性轉變。
這種轉變可不只是後知後覺的商業頓悟,還有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意識覺醒:
原來企業的第三產業的發展,才是推進工業化和現代化程序的關鍵因素。
尤其是春城機車廠這種嚴重依靠國家補貼的修理單位,由於一個小小三產專案的出現,立馬就讓第一、第二產業中的勞動力相對過剩,需要另謀出路的問題,一下子得到了最合理且完美的解決。
所以說,這家工廠的主動求變,讓整個機車廠的職工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顯著提高的同時,更是幫國家解決了剩餘勞動力的再就業這個大難題。
這也讓管理者們開始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第三產業的興旺發達不僅是生產力提高和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還是現代化經濟的一個必要特徵。
這種被國家相關部門內部稱之為“春城機車廠模式”的出現,是真的讓正處於快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的內地工業,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技術開發的現實版樣板。
這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堂堂正廳級的廠長,會對楊家的一件小事這麼關心的原因了。
話題延伸出來,也正是因為向陽腳踏車廠的發展模式,得到了高層管理部門的認可,二興的所謂股份制分紅方式,才沒有經歷過質疑乃至取締。
不管對大環境造成了怎樣的影響,至少二興這個小小的“星星之火”,是得到了切實福利的。
何況他對工廠的貢獻是可持續性的,僅就每一年至少幫廠裡設計出三種新車型,就足以讓他享受分紅的待遇了。
老工人的不理解?各種羨慕嫉妒恨的油然而生?
那都不叫事,因為過不了幾年,整個機車廠的轉產就要來臨。
到那時,全國所有的依靠國家撥款的國營維修、輔助類企業,都會面臨生死存亡的殘酷一刻。
到那時,三產的提前開發和發展的優勢就能體現出來了,作為始作俑者的二興,就會被整個機車廠兩萬餘名職工奉為神仙下凡一般的救世主,也絕不誇張。
就因他讓打破了鐵飯碗的後遺症,沒有令得這個擁有近百年建廠歷史的老廠子,在那個不可逆轉的時代洪流裡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