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單憑向陽配件廠本身,既沒有財力也沒有技術支援的,對於日後的擴大再生產的企業硬體的升級,更嚴重缺乏財力物力的支援。
機車廠正是看準了這一點,才會甘於前期的投入,不然僅靠配件廠自己的能力,怕是再多兩個月的時間也推不出成品。
至於王傳文的個人股份的要求,由於當時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解決起來本來應該是挺複雜的。
好在那時已經是改革開放後的政策調整期,再加上機車廠背靠鐵道部這個有利條件以及王傳文僅僅提出來百分之一的股權要求,居然神奇地申請下來了。
這必然主要得力於一些地方確實出現了個人投資辦廠的現象,但二興的作用還是相當大的,因為他找了鐵道部的王主任事先諮詢過了。
當然諮詢只是名目,讓部裡知道這個專案才是目的,況且還有機車廠同時遞交上去的專案申報,這些因素都是客觀存在的。
成品出來的第一天,王傳文就鳥槍換炮了,也終於又有時間去市裡顯擺,果然更顯精緻跟專業的“老頭樂”,一經停下來就會有很多人圍觀。
幾天下來,就開始有人找去廠子裡詢問價格,開始接受預定的定金。
沒有太多的現貨,是因為機車廠還在騰出閒置的廠房,同時也在組織廠裡的職工自願加入的名單擬定。
目前暫時還沒有更專業的裝置引進,一切只能基於全人工的製造方式。
與此同時,還是在二興的幕後推動下,趙成虎成為了首批出外宣傳的外勤人員,因為他知道這個人前世的起家就是跑推銷跑出來的,他的潛在能力毋庸置疑。
還是二興的建議,半個月之後的首批產品下線,寧願讓一部分訂單延後,也得首先把產品送到各大商場展覽。
其實那個年代整個春城只有六家稍微大一點的商場,更大型的百貨大樓正在建設當中,還得一年多才能開門營業。
但短短的三天時間,春城一商店到五商店,就預定出去了超過了三百輛“老頭樂”,可是把廠子裡的人給高興壞了。
等到半個月之後,不算預定的,僅是賣出去的成品車,居然就達到了一千一百多輛。
儘管那個年代一輛車一百三十塊錢,已經算是很昂貴了,可由於它超凡的實用價值,已經面對的消費群體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中老年人,所以銷售量的一路看漲。
那個時候普通的腳踏車最低的也要一百四,來自申城的鳳凰車甚至要高達一百七十五,人力三輪車更是三百以上。
所以這個價格的制定還是很符合市場行情的,並且上市還不到一個月,據說很多腳踏車廠都在計劃著複製了。
那個時候,專利啥的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但二興之前堅持申請專利,並非是日後用來維權,還是當做王傳文技術入股的憑據。
三個月後,等到其他同型別“老頭樂”面市的時候,春城這邊的銷售額已經達到了一萬輛。
但距離市場需求還很遠很遠,這還是驚動了機車廠的主管部門,加大了投資額度的前提之下。
好在已經更名為“向陽腳踏車廠”的產品生產更加單一,並沒有開拓單人腳踏車行業的想法,因而一時半會兒自己家的“老頭樂”還是在小型三輪車市場一家獨大的。
這個時候,也來到了九月份,二興要上一年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