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多,他幾乎每個星期都至少去呂仙祠住一天,這種下手活他已經熟門熟路了。
不知是不是二興在身邊的緣故,桓真今天也顯得格外的情緒飽滿,洋洋灑灑地書寫了一幅偉人著名的古體詩,足有好幾十個字呢。
他重視二興是有原因的,他跟師弟頤真沒少從這小子身上偷學那部《練氣養精訣》。
二興看似被忽悠地教了他們一點入門口訣,也未嘗不是玄真道長的默許,反正兩個人的體質並不適合,即使練也練不出實際效果來。
可他們兩個很重視啊,尤其是那個頤真連記名弟子都算不上,能接觸到實際修煉內容,對任何武痴來說,都是天大的驚喜。
況且也並非一點用處沒有,至少在調息的運用上,就遠比他們之前學到的要高明瞭太多。
本就只是個文化交流專案,就不存在名次之分,但即便是二興都能看得出來,幾幅堪稱大師級的書法裡,也唯有桓真的筆意更有深意。
因為他乃化外之人,作品裡的結字寬博大氣,間架緊實穩固,整體呈現出清潤端健的獨特道家書法風格。
這樣的風格,比世俗間的書者更多了一份瀟灑之氣,看似清苦寂寞,實則高雅清逸,或可理解為跟天地自然氣息更貼近一些。
這可絕非杜撰,歷史上的很多知名書法家都是道士。
像是王羲之,道教世家,書道合一,他的道教信仰有著深厚的家庭背景;
再如陶弘景,山中宰相,茅山宗祖師;
魏徵,一代名相,開貞觀之治,青年逢隋末亂世,被迫入道,也當過道士;
吳道子,大唐畫聖,能書善畫,道教中人稱他為“吳道真君”;
甚至還有詩聖李白,諸子百家無所不窺,於各學派中對道家思想情有獨鍾,晚年更是隱居岷山從此習道......
所以,唯有真正的書法品鑑能力的人,才能看得出來桓真的作品中的道家風格特點。
二興不管上一世還是這一世,對書法僅是門外漢,直到跟道士們打交道一年半。
期間,他不僅見識到了桓真的當場書寫,還有仰慕者進山來討教切磋,見得多了,才算是有了一點鑑賞能力,當然他自己是寫不出來的,差得太遠了。
不過這孩子今天可沒功夫去欣賞什麼作品,而是一直惦記著今天的紀念品呢。
他不缺筆墨紙硯,可家裡沒有這些玩意啊,臉皮再厚,也不好意思把人家道觀裡的東西往家裡拿,何況他對書法也沒太大的興趣。
可他哥哥大興出人意料地很喜歡書法,平時都是去俱樂部的圖書館去找人要一些舊報紙。
這一世,二興跟哥哥的感情很深,加上他一直有意“培養”大興的未來發展,如此能陶冶人情操的書法藝術,他當然很願意看到哥哥的積極態度。
大興自打跟著弟弟去了一回呂仙祠,見識過桓真的書法之後,就產生了學習的興趣。
他甚至想拜桓真為師,卻被思想相當保守的桓真給驚到了:這不差輩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