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班上的學生一個個啞火,林賢治投去了崇拜的目光,感慨道:
「方老師不愧是方老師,又高又硬!」……
半晌,課堂一片安靜。
眾人像鬥敗的公雞般,大多數都覺得方老師說的好有道理,竟無言以對,但依然有極個別不服氣,低聲地來了一句:
「方老師,那您覺得純文學是什麼?」
「在我看來,要給純文學下定義之前,要先搞清楚純文學到底是文學中的什麼型別。」
方言在石鐵生的劃分基礎上,加以延伸。
通俗文學主要是滿足大眾的娛樂需要,嚴肅文學側重於具體時期社會、政治、階級層面問題,反映時代,反映人在時代和社會中的處境,比如《子夜》、《林家鋪子》。
而純文學,則更多的是面對人本的困境。
比如,對死亡的默想、對生命的沉思、對生存的探索這些與生俱來的問題。
這三種文學型別之間並沒有一條明確的界限,一部作品可以既是純文學,同時又是通俗的。
(PS:這三種文學型別的劃分,來自石鐵生。)
「沙沙。」
「沙沙。」
範漢生和林賢治專注地記錄著方老師的觀點,這些可都是無價之寶啊!
簡單地分析了一番之後,方言面對臺下的學生,反問道:
「那麼,你們有誰能告訴我,《紅樓夢》這部通俗的世情,到底是不是純文學?」
「這……這……」
有一個算一個,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
畢竟,站在他們面前的,可是第一個提出「華夏古典四大名著」概念的方老師!
「那麼,《水滸傳》這部講述豪俠的算不算武俠?」
方言環顧四周,「算不算嚴肅文學呢?」
孔捷生硬著頭皮道:「方老師,我不知道《水滸傳》算不算嚴肅文學,但如果說《水滸傳》是武俠,我第一個不同意!」
「《水滸傳》確實不是一本武俠。」
「武俠,起源於唐代,最早是作為"傳奇文學"的一支。」
方言慢悠悠地從武俠的源頭說起。
唐代的傳奇可以分為別傳、劍俠、豔情、神怪四類,其中,劍俠類便是武俠的前身。
後來慢慢地發展成了「俠義」,武俠文化在華夏的文學創作中,一直延綿不斷。
一直到1922年,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問世,被公認為武俠的鼻祖。
跳出了明清的套路,俠客不再是官府的附庸,或招攬的義士,以文亂法、以武犯禁,俠客背靠著一個與朝廷規則不同的武林世界,首開了武林門戶之爭。
聽到這裡,範漢生看到陳國凱等人提出異議和疑惑:
「可方老師,不管怎麼說,武俠都不可能是嚴肅文學。」
「是啊,我也想不出來,怎麼把"武術"和"純文學"聯絡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