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出版社的門口,方言站著,目送中央廣播電臺的節目部主任他們消失在視線中。
秦大爺探出頭問:“方老師,是不是很快就有《利劍行動》的廣播劇啦?”
“那就得看他們什麼時候播了。”
方言笑了笑。
“能播就好,能播就好,看完您的《利劍行動》,我就一直在期待廣播劇。”
秦大爺語氣裡透著興奮。
閒聊了會兒,方言走向附近的小郵政所,把裝著《那山那人那狗》劇本的包裹,郵給桂西廠,估計章藝謀他們已經等得望眼欲穿。
路上,碰巧遇到個報刊亭,賣的最好的就屬連載了《利劍行動》的《鐘鼓|樓》。
雖然文化館小報給的轉載費,不如廣播電臺給的改編費多,只有10塊錢。
但有總比沒有強,而且積少成多。
連載《利劍行動》的報刊,可真不少!
甚至因為開創了軍事文學的新型別,得到了《文藝研究》、《南方文壇》等期刊,從文藝理論角度到軍事文學新方向,全方面地研究和討論,比如,《談<利劍行動>與軍事幻想題材概念》。
“方言的寫作對於華夏當代軍事文學來說,無疑具有獨特性、開創性和實驗性………”
“《利劍行動》突破了常規軍事文學在時空上的侷限,創新了未來軍事戰爭的文體敘事,極大地擴大了軍事文學領域的創作範圍。
而且整篇,以軍事幻想為主體,但又包含了戰爭文學、軍旅文學,以及諜戰文學的元素,既是給後世軍事幻想帶來啟發,也是對目前的軍事文學有著創作示範的作用。”
不過,《利劍行動》在文學界引起的討論,遠遠不及在社會上引發的爭議熱鬧。
越來越多的讀者,因為受到《利劍行動》的影響,開始相信軍隊裡藏著神秘且強大的特種大隊,畢竟,寧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如果是假的,希望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那真的是太好了!
漸漸地,變成茶餘飯後的談資,一傳十,十傳百,《利劍行動》廣受讀者們的關注。
而在理論界,“特種作戰”更被當作重中之重,展開了激烈的探討。
畢竟,眼下正是精簡整編的節骨眼。
圍繞著“特種部隊建設”的內參報告,出現在一間辦公室的桌上,邊上放著《資治通鑑》、金鏞的武俠,方言的《大秦之裂變》、《利劍行動》,等等。
每一本書裡都插著書籤。
胡木橋正襟危坐,靜候著老人打完電話。
“寇可為,我復亦為,寇可往,我復亦往。”
“對頭,我們要有自己現代化的特種部隊。”
“……”
結束通話電話,老人感慨道:“這個小方,一段時間沒見,膽子大了,筆桿子也更好了,敢寫槍桿子了。”
“這可能跟他走訪調查有關吧。”
胡木橋簡單地把方言在桂西軍區文學擁軍的事說了一遍。
“要得要得,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嘛。”老人慈眉善目,笑著多誇了他幾句。
胡木橋如實地彙報了幾件事後,語氣認真說粵東那邊最近有不少同志,特別是蛇口的袁更同志反映,步子越來越不敢邁,很傷腦筋。
老人陷入沉思,不經意地掃了眼桌上的書,當掃到方言的《大秦之裂變》,突然開口:
“以前袁更同志的報告裡,是不是曾經提到過《大秦之裂變》?”
“有。”
胡木橋回憶了下,說內容大概是讀後感,以及希望方言到蛇口辦個文學講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