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方言一大清早就出門。
先到沈霜家裡拜年,隨後按照預約好的時間順序,挨個拜訪了章光年、丁鈴、汪曾其、沈叢文、艾清、王朦……
跟萬芳預約的是下午兩點半,方言準時地出現在萬佳寶家中,話題始終在話劇上。
萬佳寶在完成了《商鞅》的初稿以後,肉眼可見地心情舒暢,談興很濃,談到自己年輕時如何寫作。
“當時在川蜀長江邊的一條小火輪上,天氣悶熱極了,我這個人又特別愛出汗。”
“但就是這麼悶熱,這麼流汗,從早上到夜裡,我一點兒也沒有分心,我的筆一直追趕著我的思路,一句句一幕幕地寫。”
“那真是我生命中最極樂的時光。”
“自從《王昭君》以後,我就再也沒有寫得這麼酣暢淋漓,直到遇到你這部作品。”
“能被先生這麼誇獎,是我的榮幸!”
方言會心一笑。
“恐怕我以後是很難再有這樣的感覺,再寫出這樣的大東西了。”萬佳寶不無感慨道。
方言勸道:“千萬別這麼說,您喜歡的托爾斯泰,70多歲的時候依然寫出了《復活》。”
“我怎麼能跟托爾斯泰比呢?”
萬佳寶眼神落寞,“就像托爾斯托講的,藝術創作過程靠的不是邏輯思維,而是狂熱的衝動來完成的,要趁著有狂熱的衝勁,多寫幾個大東西出來,這種衝勁我是越來越少,也就在創作《商鞅》的時候,短暫地復燃了一把。”
“巖子,你沒聽懂爸爸的意思。”
萬芳半開玩笑道:“他是想你多出幾部像《大秦之裂變》的作品,再聊發少年狂幾回!”
“你啊你。”
萬佳寶和方言互看一眼,都露出無奈的笑容,默契地轉移話題,既然《商鞅》的初稿已定,除了修改打磨以外,也要開始著手選角。
“你看看這個吧。”
在萬佳寶的眼神示意下,萬芳把一組劇照,以及一摞照片遞給了方言。
“這是?”
方言接過,定睛一瞧。
“這些都是《王昭君》話劇首演的演員。”
萬佳寶說自己和導演組商量了下,準備以這個人藝演員班底為主幹,再往裡填些枝葉。
方言一張一張地看,一臉認真。
藍天夜演商鞅,狄辛演太后,於師之演景監,鄭榕演秦孝公,顧威演甘龍……
好傢伙!全是人藝的骨幹力量!
而且,基本上也是《茶館》的原班人馬!
“你覺得怎麼樣?”
萬佳寶看他欲言又止,鼓勵道:“有什麼想說的,就大膽地說出來,不要有所顧忌。”
方言說:“先生,我是這麼想的,是不是可以加入一些新鮮血液,讓《商鞅》這部話劇,來個老中青三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