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8章性相近習相遠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什麼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對於這句話,他太熟習不過了。在後世流傳的“三字經”裡面就有:人之初、性不善、性相近、習相遠……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人的本性是相近、差不多的,只是由於習染不同,才有了差別。”
“哦?”樂歌裝著聽懂了似的,應和道。
“先生認為:人天生的本質是相同的,差別不大,只是由於後天的教育不同而產生了差異。”
“嗯!很好!繼續往下讀!”樂歌應道。
曾參編排這段話的意思是:陽貨也是人,天生本質是一樣的。只是!由於後天教育問題而產生了差異,變成現在這個樣子。
那意思是:孔子想去跟陽貨幹,然後改變陽貨的本性。
也就是說!孔子想去做官。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什麼意思?”樂歌習慣性地問道。
曾參解讀道:“先生說:“只有聰明的智者和最愚笨的人是改變不了的。”
“哦?是這個道理!但是!你把這段話放在這裡,又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與陽貨有關?”樂歌問。
“這個?”曾參支吾著,沒有具體回答。
“智者不需要別人來教導,自己願意改變。而愚笨的人是無法改變!所以!你先生孔子認為:正常人、普通大眾,都是可以透過教育而改變認知。所以!你先生孔子,是想去給陽貨做官的,跟著陽貨幹,從而改變陽貨。另外!你先生就有了傳播自己的學說思想的機會。是不是?”樂歌看著曾參,問道。
“這個?”曾參支吾著,沒有回答。
“繼續往下讀文!”見曾參不願意回答,樂歌揮舞了一下手臂說道。
“是!樂伯伯!”曾參這才應道。
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讀道:“先生到武城,聽見彈琴唱歌的聲音。先生微笑著說:殺雞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管理他們了。’先生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說的話,只是開個玩笑而已。”
“什麼意思?”樂歌追問道。
武城:魯國的一個小城,當時子游是武城宰。
曾參進一步解釋道:“先生認為:像治理武城這樣的小城,何必用此隆重之禮樂來教化百姓!其實!這只是先生開的玩笑。他是太高興了,這是他對子游的讚賞。”
“哦?”
“先生偶爾也會開一下玩笑,只是!他開玩笑是很少的。而且!不動聲色!所以!大多時候,別人沒有注意到。還有!先生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和世人效仿的榜樣。所以!他不能隨便開玩笑。”曾參進一步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