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回答道“仲弓(冉雍)問先生:桑伯子這個人怎麼樣。先生說:此人還可以,辦事簡潔,不煩瑣。仲弓說:以嚴肅認真的態度,簡明扼要、乾淨利落的行事方式,來為百姓處理政務,這樣做是不是就可以了?而以輕慢草率的態度,只求簡單,怕麻煩,簡單隨便的處理政務,這樣做是不是太簡單、太不負責任了?。先生說:冉雍,你這話說得對。我說的是前一種!”
“桑伯子是什麼人?”樂歌問。
曾參搖了搖頭,說道:“我不知道!這些資料是我聽他們說的!”
“哦?”
“先生主張辦事簡明扼要,不煩瑣,不拖拉,果斷利落。因為先生沒有說清楚,造成了仲弓理解上的錯誤。仲弓只好對先生說了一下自己的理解。先生聽完仲弓的話以後,認為仲弓說得很有道理,承認自己沒有把話說清楚。”
“嗯!好!繼續往下讀!”樂歌道。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哦?”樂歌打斷道:“這一篇專門寫冉雍(仲弓)的麼?”
“不!不是!樂伯伯!”
“嗯!繼續往下念!”
“是!樂伯伯!”曾參應道。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應道:“魯哀公問先生: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呢?先生回答說:我的學生中有一個叫顏回的,他最好學。他還有這些優點:他從來不遷怒於別人,也從來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他短命,死了。現在,我的學生中,再也找不到象他那樣的人了,沒有誰算是好學的。”
“這?”樂歌應道。
想起顏回,樂歌心裡很難過。顏回是一個老實人,也很勤快。給他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唉!此話表露出先生對顏回不幸早逝的婉惜。”
“往下讀!”樂歌擺了一下手背,說道。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子曰:“與之釜。”請益。曰:“與之庾”。冉子與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濟富。”
“什麼意思?”樂歌問。
曾參解釋道:“先生的學生子華出使齊國,冉求替子華的母親向先生請求補助一些穀米。先生說:給他六鬥四升。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先生說:再給他二斗四升。冉求卻給他八十斛。先生說:子華到齊國去,乘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暖和又輕便的皮袍。我聽說過,君子只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賙濟富人的人。”
“呵呵!”樂歌笑道:“從這一段開始,才是你這篇‘雍也篇’的主要內容、意思吧?”
“樂伯伯!”
“子華是誰?”
“子華:姓公西名赤,字子華。先生的學生,比先生小42歲。”
“哦!”樂歌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