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是樞密使不再拜相後,第一位拜相的武將。
之前的兵部尚書,可是一位文臣。
出將入相,結合此前幾次下詔,要求提升軍人地位的詔令,朝野都是一片驚歎。甚至有不少官員直接上書,認為皇帝太優待武人。
有些官員直接稱,皇帝設樞密院,設三衙,大大削奪了宰相們的兵權,那麼武將已經掌管樞密院負責軍令,則掌軍政權的兵部尚書,當由文臣來當,武將也不應當再入政事堂。
可皇帝卻偏偏就讓秦瓊當了兵部尚書加平章事,直接拜相。
秦瓊剛接到詔令時,也是推辭數次。
但皇帝最後直接駕臨秦瓊府第,跟他說了關於武將應當為相的一番大道理。
讓武將為相,最終目的就是要維持文武平衡,不能崇文抑武。
樞密院雖都是武將,但政事堂裡的兵部尚書這一統管軍政權的要職,必須當由知兵善戰的武將來擔任。
“不僅僅是出將入相,甚至武將也不僅僅只是擔任武職,只要真有才能,也一樣可以擔任地方太守、布政使、按察使等,朝廷用人,當不拘一格,不能說只有文人出身,才能擔任文職。”
“朕不能開這個壞頭,否則兩代之後,只怕大秦的武人地位就將被文人集團踩到腳底,到時,大秦又如何維持這赫赫武功呢?”
“叔寶,你當這宰相,不僅僅是對你功勞的獎賞,也是要樹立武人入相的典型,做個好榜樣。”
朝廷兵制,一般都是以五六品的中級武將統兵,真正的高階將領非戰之時都是在三衙裡喝茶的,也僅有少數幾員大將才能入樞密院。
長久如此,必然會導致武將地位旁落,以後會更少人願意為將。
因此,羅成才特意要提升武將,尤其是讓高階武將可以入相開啟先例。
這樣一來,文武就不再是那麼的涇渭分明,武將也不會地位越來越低。
唯有如此,帝國的武運才能長久不衰,帝國的武功才能一直威名赫赫。
秦瓊為大司馬,張須陀為太傅,兩人一握軍政,一握軍令,皇帝掌握選將調將之權,可以說,現在的軍隊這一塊,羅成的掌控力無人能比。
“臣完全支援陛下對於邊疆,及早插手干預的策略,我們不能等到形勢惡劣,破壞地區穩定,危害大秦邊疆的時候再來出手,那個時候就晚了,得數倍甚至是十倍之代價。”秦瓊拜相,對於朝廷的軍事策略,跟皇帝還是能夠高度一致的,“至於說三藩,那是已經掌控在手,就待他瓜熟蒂落就好,並不用急於一時。”
羅成很欣喜秦瓊能與自己觀點一致。
“朝廷要避免在萬里之外打大仗,但也不能不管不顧,該出手時就出手,趁早干預是最好的策略,也是成本最低的。”
至於說三藩,那是不動手則已,一動手必然就是要一戰功成的,所以羅成還在積聚實力,休養生息,並不急著動手。
“可惜好多人只知紙上談兵,並不懂的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