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思寧心下覺得奇怪,又有些不信邪,忍不住又對著這銅爐翻看了一遍,結果在翻看銅爐底部的時候,又有了新的發現。
利用天眼,她透過外層的那薄薄一層銅質隔層,清晰地看到了這個銅爐原本的底部有異樣。
楷書印章款,在銅爐底部方方正正地刻著十六個字。
忘祖罪己焚香銘崇禎乙亥雲臺主人制。
這幾個字,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件香爐的來歷。
所謂雲臺,又叫平臺,這不是一般的地方,而是崇禎朝紫禁城中的建極殿。
建極殿並不出名,後來清兵入關,紫禁城被佔領,建極殿就被改成了清時期的保和殿,也是焚香殿試的地方。
因此,崇禎時期的雲臺主人,不言而喻,那就是崇禎帝本人。
弄清楚了這個,再看這個銅爐,就不難理解了。
乙亥年,也就是崇禎八年,1635年。這一年,大明王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流寇張獻忠和闖王李自成起義向東挺進,張獻忠在大霧瀰漫的正月十五清晨包圍了鳳陽城,不到半天功夫就全殲了守衛鳳陽的兩萬官軍,攻陷了鳳陽城。
鳳陽城離紫禁城很遠,但是鳳陽卻是朱家祖先朱元璋父母的陵園所在,這裡還有朱元璋當和尚發家的龍興寺,一直被朱家子孫視為龍脈所在。
但是張獻忠一來,半天就拿下了鳳陽城,不但砍光了朱家皇陵的幾十萬株松柏,還拆除了皇陵和龍興寺,又掘了皇家祖墳。
鳳陽皇陵就此付之一炬,這件事對明朝朝廷震動很大,崇禎帝得知這個訊息後,立即穿上喪服,跑到太廟,跪在祖宗牌位前放聲大哭,並下令朝野官員素以素食辦理公務,並調集精兵七萬中原圍剿起義軍。
再聯絡眼前這個宣德爐,就不難理解上面刻的這十六個字的含義了。
因為流寇毀了祖宗皇陵和龍脈根基,崇禎帝覺得愧對列祖列宗,遂請求祖上在天有靈能降罪給自己,並把這個恥辱銘記在焚香的香爐之上。
看到這兒,霍思寧終於可以確定,這件宣德爐是有人動了手腳,把一件真正的明代宣德爐變成了清仿的樣式。
弄明白了這個香爐的來歷,霍思寧的臉上露出了一絲古怪的笑容。
這個香爐是閆老夫人的嫁妝,可見她和她的丈夫甚至包括她的父親都打眼了。
這個香爐的外層被人故意抹上了一層銅質物,掩蓋了這個香爐本來的面目,看起來清仿痕跡非常明顯,所以就被人誤以為這是一個清仿明的宣德爐。
雖然不知道這個宣德爐的原主人為什麼要將這麼做,但是這對霍思寧來說卻是一件好事兒,清仿和宣德本朝的正品價格可是相差了近十倍,她既然遇到了這樣的好東西,又能用清仿的價錢購買,她要不收那她就是傻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