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他乾脆另闢蹊徑,選了另一條路。
他做出一副小人得志揚其勢的模樣,盡情的利用他手中的臨機專斷之權。官員也好,學生也罷,只要有一點牽扯,不管是否無辜,他都盡數下獄。再隨便拷打了幾個確實犯罪的,做出一副酷吏的模樣。
都不需要他去做什麼,他囂張跋扈的兇名就足以在望京傳播。
民憤激起之後,哪怕是元嘉帝都不得不妥協。管知也會因為心生惶恐,而不得不退讓。
這和往日裡學生鬧的事情不一樣。孟頌延的號召力自是不必多說,他的卸任,本就能引起許多人不滿。
更何況還有容治的兇名在外。古來百姓,最厭惡的就是容治這樣「廣織罪名,鑄就冤案」之人。不管容治是不是這樣的人,但是至少在百姓看來他就是這樣的人。
這樣一來,一切就會有轉機,朝廷為了安撫民心,必定會將容治卸掉,重新選定官員處理此事。而孟頌延也會被朝廷重新迎回,並且委以重任。
疑罪從無。
只要換了一個心向清流的官員,這件事情所造成的是傷害就會最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高高拿起,輕輕放過。畢竟考題雖是從副考官們相關的人那裡傳出。卻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與副考官有關——要知道考題的封條可是完好無損,至今不曾被人動過。
最後那些副考官們,最多隻得一個辦事不力的罪名,都未必會革職貶官。
這就是容治想要的結果,都說讀書人看重名聲,可他是用自己的名聲做籌碼,來破管知這一局。
就算若干年後,管黨盡除,有今日事在,他的清名都再不可能徹底恢復。
酷吏形象深入人心,女幹臣之名廣為流傳,要想洗淨,便是窮盡一生也難。
到時候沒了管黨庇護,就算是孟頌延作保,朝廷怕也不願意在用他。
這還是好的情況,若是孟頌延死去,將再無人能為他正名。
他不是賭上了自己的聲名和前途,他是賠上了自己的聲名前途,並且親自斬斷了自己的退路。
為了這個國家。
為了這個已經是千瘡百孔,從根裡就爛透的國家。
這一刻,李盛襲忽而想問一問容治,這麼做值不值得,但是其實不問也知道,但凡容治心中覺得有一絲一毫的不值得,他都不會這麼做。
李盛襲又不由得想,若是異地處之,自己處於容治這樣的境地,自己會不會這麼做呢?
沉思半刻,她覺得她也會這麼做。不過,她未必是為了這個國家,她為的,是百姓與國朝之中的志士仁人。
君側不清,天下是不會安定的。
或許,容治也是這樣,他不是忠於這個國家,他所忠的,是這個國家的百姓。
殊乖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