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著前後都響起的漢軍士卒喊殺聲越來越近,草原之王面色冷峻,高高舉起了鋒利的戰刀:“眾軍聽令,隨我殺敵!有敢言退者……。”
然而,最後一個“斬”字還沒有說出口呢,慘叫聲和墜馬的聲音就在耳邊接連響起不絕。一排弩箭從遠處激射而至,包括十幾名王庭護衛在內的大批匈奴騎兵被射落下馬。
“此地危險,保護大單于先走!”國師張中行見形勢危急,厲聲大喝。
忠心的幾百名護衛見戰況不妙,早已用木盾把羿稚邪團團保護起來,此時聽到國師下令,也顧不得聽從這位王上的意志了 ,先護得他安全再說吧!
王庭隨著出征的嫡系心腹們與護衛一起,簇擁著單于可汗直奔側翼奔逃。漢軍精騎來的甚快,此時他們已經從被俘的匈奴將軍口中知道了大單于就在軍中,黑鷹軍將士們更加精神振奮。衛青急忙傳令,先不管其他,全軍直驅中軍,活捉匈奴單于!
一片吶喊聲中,黑袍罩甲的年輕驍將踏破煙塵,一馬當先,出現在了這股匈奴精騎的左近,手中長戈所向 ,刺落敵騎,伸手之間,把那杆飄落的狼首大旗挽在了臂彎!曹襄意氣風發,威風凜凜。
斬將奪旗、摧鋒拔銳、攻城先登,自古以來這些就是勇將們的標誌行為。今日他再也不是那個站在城牆上看到匈奴騎兵的陣勢就發抖的羽林軍校尉了。殺戮與壯烈激發了將門之後的血性,曹家的千里駒與許多人一樣,完成了生命中一次重要的蛻變。
兩個千人隊的匈奴騎兵湧過來,拼命的擋在後方,掩護單于可汗的護衛隊伍撤退。激烈的廝殺、對抗、死亡、敗逃……血與火,意志消磨與淬火鋒芒!
雁門守軍一萬多馬步兵卒,在副將馮德和張進的分別率領下,從左右兩翼掩殺過來。漢匈兩國打了這麼多年的仗,手足兄弟,軍中袍澤死在匈奴騎兵刀下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了。誰的心中沒有憋著刻骨的仇恨呢!
今日終於有了報仇雪恥的機會,胸中塊壘唯有血酬!殺殺殺!不必回頭,前衝!前衝!
早些時候,黑鷹軍如旋風般的突襲,縱橫南北,倏忽西東,火光中,匈奴騎兵的馬匹已經驚散了無數,驚馬掙脫了韁繩,四處亂竄。
馬背上的民族,大部的武功都在馬上,騎兵無馬,如折雙腿。再遇到乘勝而來的漢軍大部,就只剩下被圍攻宰殺的命運。
不過大半個時辰的功夫,這場鏖戰勝負已分。匈奴人兵敗如山倒,整個大營陷入火海中。除去不到幾千敗兵保護著大單于羿稚邪逃竄,剩下的人都被漢軍包圍分割,逐漸絞殺在這片血與火之地。
此時朝陽初升,霞光萬道。雁門關高大的城樓上,戰鼓聲終於停了下來。所有留守的將士們,熱血沸騰地看著遠方的廝殺場面,個個摩拳擦掌,心中直後悔自己為什麼沒有請戰出城。
李廣站在箭垛邊,長長舒出了一口胸中之氣。說實話,他雖然同意了這次出戰的計劃,但心中還是有些擔憂的。
如果出戰失敗,那麼雁門關以及整個前線,都將會陷入危險境地中。所以他這次的決定,也算是一次豪賭了。勝負的關鍵,就在於黑鷹軍能否突襲成功。
好在,他們成功了!大勝之後,也許從今以後,一切的局面都會與從前不同了。臂上的箭傷要快快養好,縱馬殺敵的日子也許已經不遠了。想到這些,老將如同回到了壯年歲月,心中也有些火熱起來。
而今大局已定!剩下的只不過是清剿還在頑固抵抗的小股匈奴騎兵而已。匈奴人很強悍,從來沒有投降的傳統,戰敗即是死亡,這是一群養不熟的野狼。因此,漢軍接到的將軍令是:不留俘虜,只論殺敵數量!
衛青縱馬馳上一處高坡,看著已經難以追及的逃竄之敵的影子,心中沒有勝利的喜悅,反而是淡淡的遺憾。
對於一戰就能生擒匈奴單于這樣的逆天運氣,他並不做奢望。只是匈奴人的戰鬥力,實在是強悍無比。尤其是困獸猶鬥的匈奴戰士,在裝備精良的黑鷹軍面前,也發揮出了他們極強的戰鬥力。
據手下校尉初步報上來的戰損情況,黑鷹軍突入到中軍大營後,只不過短短半個時辰的廝殺,就已經損失了將近四五百名士卒,佔到了整個隊伍的三分之一!
這樣的傷亡讓第一次為領兵將軍的衛青心底絞痛。雖然他們給對方造成的傷亡更大,取得的巨大勝利可以預期。但他心中還是有些難過。
“兵者,兇器也!建設給人類帶來的福祉,永遠比不上戰爭給人類的傷害來的容易。所以,我會盡量弄出一些能輔助提高你們戰力的東西來。希望你們的任務是,每一次戰爭,都要儘可能去幹淨利落、不留後患的完成。希望海內安寧,四境和平的那一天,能在你們的手上實現……。”
在某個風平浪靜的下午時光裡,黑鷹軍訓練完畢後,長樂塬上那處平坦廣闊的草地上,元召曾經說過的這段話,被很多人都記在心裡。雖然他們中有很多沒有等到那一天,但在此後的殺場上,這條願望或者說是期望都被黑鷹軍銘記著,當做了一種理念和精神。
“黑鷹軍,戰術協作還需要很大的提升……如果有兩萬至五萬這樣裝備精良的漢軍,在自己的統帥下,就可以出關和匈奴人真正的對陣了。”
衛青看著所有漢軍在戰場上會師,帶著勝利者的喜悅,在清點著戰後的果實,他心底的希望也慢慢的升騰起來……。
雁門關大捷!當這個勝利訊息分兩次終於傳回長安的時候,未央宮前剛剛進行完熱烈的慶祝。
代表天子出征的使節嚴助和終軍經過整整一季的征伐,回到了大漢帝國的皇都長安。同時到來的還有已經滅亡的東越國被俘虜的皇室成員。
東越國王餘英,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小國雖小,終究也是一位王者,那也是曾經受萬民供養的人。而今,卻成為了階下囚。
從遙遠的南國,跋涉萬里,被一路押解,來到這座巍峨的都城。當他在城外,最後看了一眼故國的方向,然後進到長安城內的時候,心中湧起的是追悔莫及。
大漢,真的是太遼闊了!如果早知道自己北方的鄰居是這樣的國家,那他絕對不會聽信劉少駒的進言,擅自興兵,挑起邊釁,以致落到今天的下場。
只是現在說什麼都晚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餘生歲月,苟延殘喘。
龐大的北歸隊伍中,並不是只有這位心情失落的亡國者。東甌國君的感受就截然不同。這位小國寡民之君,守著祖先趁秦末戰亂的機會而創立的那片土地,多年來並不安穩。東甌所轄領土貧瘠,國力衰弱,卻處在別國夾縫中生存,他連睡覺都害怕鄰國的鐵騎踏破邊境,直接就來到了他的睡榻前。
而今,終於可以踏實了。他歸降之日就已經接到了漢朝皇帝的諭旨,食邑萬戶的歸命侯,這個結果似乎也不錯哦。看了看那位戴罪之身的東越國王,東甌君心中有些寬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