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是軍功爵制和均田制相輔相成的國家,人們習慣於聚群而據。
因為大隋的府兵父死子繼,雖然可以免租免稅,但國家有令,必須無條件的服從徵召。是故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北魏時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就是因此而必須替父從軍的。
而且在大隋,成丁(15歲)是可以分得良田40畝的,婦女減半,奴隸再減半,所受之田不準買賣,年老身死,還田給官府。如果不分家的話,家裡良田千頃是可能的。所以,很多家庭,子侄們都出息了,有了功名,也不分家出去,正是為此。
這些驍果軍將士們大多是關西人,是徹徹底底享受軍功爵和均田制待遇的一批人,他們的祖籍家業都在關西。現在關西被李淵佔了,他們的家人產業自然也落入了李淵的手裡,是故驍果軍士們人心惶惶。
他們不僅擔心自己什麼時候會被扣上“反賊”的名頭,更擔心祖輩傳下來的基業就這麼毀了。再加上,大家見隋煬帝沒有西顧之心,於是才有了驍果軍的大量叛逃。
綜上所述,楊廣只要重拾鬥志,將注意力由南轉西,這些驍果軍的將士是很樂意跟隨皇帝打回老家去的。
驍果軍反叛就真的無力迴天了?
未必,驍果軍也只是部分人謀反,況且江都宮內有忠於楊廣的禁衛軍,有自己精挑細選的包括沈光在內的數百給使,江都城外還有數萬來護兒的水師,陳稜也有一萬五千右御衛府兵,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宇文化及這個反賊頭子就這麼心狠手辣、恩將仇報?
不,宇文化及不過一紈絝子弟爾!他能當上右屯衛將軍,完全是因為宇文述剛死,楊廣念及舊情,特意將其原本犯事被貶為奴隸的兩個兒子提拔成一個當右屯衛將軍,一個當將作少監。而且宇文化及駑鈍怯懦,是他的弟弟宇文智及和眾驍果軍將領威逼利誘下才勉強答應的,這未嘗不是自己化險為夷的突破口。
自己沒有系統,在這亂世之中就真的沒有作為了嗎?
未必,穿越前自己是隋史愛好者,各種史料和傳記自己都有看過,熟悉隋末這段歷史,而這,就是最大的金手指!
因為,我知道誰忠誰奸;因為,我知道大隋存在的問題;因為,我知道歷史走向;因為,我是大隋皇帝楊廣!
想到這,楊廣心中開始燃起了鬥志和信心,自己都是死過一次的人了,如果能為了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抱負、自己的情懷去拼一波,雖九死其猶未悔!
況且,自己就真的會死嗎?
不,亡羊補牢還為時未晚,何況現在驍果軍還沒有作亂,自己完全有機會將這次兵變扼殺在搖籃裡。
前身楊廣其實不是死於亂臣賊子之手,而是死於自己不敢面對現實、不敢正視現實,他的意志在三徵高句麗的時候就已經瓦解了;他的精神在雁門之圍的時候就已經崩潰了;他的靈魂則早在仁壽宮之變的時候就已經迷失了。
可以說,前身楊廣在江都之變前,就是一具行屍走肉。
那個開皇八年,統帥五十萬精兵一舉蕩平南陳的楊廣不見了;那個開皇二十年,統帥十五萬精兵大敗步迦可汗的楊廣不見了;那個大業四年,統帥三十萬精兵攻滅土谷渾的楊廣不見了。。。。。。剩下的不過是一副軀殼而已,與待宰的牲畜無異!
雖然,現在的大隋朝不是以前的大隋朝了,但,自己也不是以前那個楊廣了。
楊廣有信心挽大隋於將傾,重拾河山,給宗族親戚以平安富貴,予良臣將相以功名利祿,還大隋子民以朗朗乾坤!
經歷了這樣麼一番長久、艱苦、卓絕的思想鬥爭,楊廣長舒一口氣,雙眼眺望向遠方的樓臺,緩緩向自己的家人、自己的未來、大隋的未來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