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梟臣 > 第61章 密投

第61章 密投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我的群星帝國 星戰狂狼 大乾邊關一小卒 這野史,怎麼全成真了? 超級體育巨星 網遊之一招制敵 神礪鋒起 白狼公孫 喪屍王系統 崛起一萬年 嫡子世無雙 大海賊之神級高手 三歲奶團下山:絕嗣皇帝爹有崽了 網遊之逆天飛揚 盛唐大救星 凰妃之一品嫡香 穿越大夏,我靠打獵發家致富 從零開始 頂級大昏君 娶個前朝公主,讓我復國嗎?

從奢文莊確定經海入浙戰略之初,宋家自宋浮以下,就不看好形勢,近幾年來將重心放在經略泉州上,無意附隨奢家進入浙贛攻城掠地。

也是宋家這種獨善其身的行為,使得宋家跟其他七姓宗族的距離越來越遠,使得彼此之間的關係,也不像以往那般錯綜複雜,難以分割。

以浙東戰事為分野,之後浙閩軍在東線戰略接連大敗,形勢急轉直下,大批八閩子弟喪命異鄉。宋氏宗族一方面暗自僥倖,一方面也更加堅定了獨善其身的策略,絕沒有跟奢家及其他六姓宗族一條道走到黑的心思。

既然心存觀望,那投附淮東或投附江寧,是宋氏宗族諸多人心裡早就存在卻不便說出口的一種選擇。

比起其他六姓,長期以來都視以奢家馬首是瞻,又與奢家利益緊密糾葛,宋家在這時候選擇投向淮東,實際並沒有太多的心理負擔。此外,泉州駐軍較為純粹的由宋氏子弟掌握,也使得宋家選擇投向淮東時,更少了許多顧慮。

形勢也很明顯,宋家此時不投淮東,待淮東抽出手來,組織兵馬從閩東登岸,很可能第一個就選擇打泉州。

奢家在晉安駐有大量精銳兵馬,淮東一開始就打晉安的壓力太大——從泉州登陸,一是離夷洲島近,在夷洲囤積戰備物資及集結的兵馬,運往泉州登陸最為便捷;再者泉州北臨晉江,淮東兵圍泉州城,能很好的將晉安援兵阻隔在晉江北岸;另外,從泉州登岸,也能將泉州以南的閩南沿海諸府縣隔絕在晉安之外,達到分而擊之的目的。

當肯定淮東在秋後有組織大股兵馬從閩東沿海登陸的能力之後,宋氏自宋浮以下,在這時候其實已經沒有了選擇。

宋佳此時來泉州,與其說是為淮東,不如就是為宋家,她不希望拖到兵臨城下之時,宋家再被迫選擇投降。

在宋佳進入泉州的第三天,自宋浮以下,宋閥便決心放棄旁觀,投向淮東。

*************

宋佳不便在泉州久留,大事已定,她就坐船先往夷洲去,再經夷洲換乘大船走黑水洋北上回徐州。

年節剛剛過去,已經是永興三年的初春了,泉州不覺甚寒,但春風要吹遍徐泗大地,還要再過兩個月。

宋佳站在甲板上,看著滔滔海波,映照陽光,彷彿萬千鱗甲藏於其間廝殺,細算來,與林縛在江寧相識也有六年,初次相遇還是緣故敖滄海率人刺殺奢飛虎不成而劫持了她與奢明月,最終給林縛所救。敖滄海早成為淮東的領兵大將,如今宋氏也要稱臣於淮東,想想這過程真是曲折。

要不那一次意外,也不會發生接下來的那麼多事情吧?

宋佳心裡暗想這造化還真是弄人。

宋博站在船首,眺望遠處山巒連綿以及沿岸山嶺之間淮東修築的烽火墩。

宋博代表宋氏,到夷洲島去淮東負責南線事務的趙青山、孫尚望等人見面,密議兩軍配合之事。還有以宋義為首的數十名宋氏親族子弟也在船上,他們將隨宋佳北上,意在編入濟州行營軍裡,為淮東效力,作為宋氏投附淮東不再反覆的承諾跟保證。

船離夷洲島近得已經能看清楚岸上的樹木了,近海岬山之上的烽火墩頭,還閃爍著刀槍的寒光。

在兩艘淮東集雲級戰船的護持下,宋博他們所乘的船正貼著夷洲島的西北海岸線,往三竹溪口駛去。

與浙閩一樣,夷洲島也是多山地形,崇山峻嶺頗多在千丈之上,十分的雄奇,但平田資源要比閩東富足一些,而且宜耕作的近海平原及盆地,主要集中在島西部。

閩東地區也是近兩百年來才得到較為充分的開發,夷洲島的開發則更為滯後。

要不是為了打壓東海寇勢力,奢家苦心投入開發,夷洲島怕是到今日還是隻有生番、島夷居住的蠻荒之地。

金竹溪雖名為“溪”,卻是夷洲島西北部最主要的河流。此時初春,正值枯水季,入海口就近有十里之闊。船從溪口逆流而上,兩邊山嶺起伏不絕,約逆流行二十餘里,地勢又陡然開闊,在群山之間藏著一片周七十餘里的湖蕩盆地。

據古籍記載,這群山之間本是一座巨湖,金竹溪等溪河匯入其中,又從西北的山嶺口子入海,泥沙沉積,逐漸才在島山北部群嶺之中形成今日的湖蕩平原。

夷洲島夏季風暴狂烈,生存艱難,唯有北部群嶺之間的湖蕩平原四周皆山,受風暴影響最弱。這裡離出海口又近,有大河相通,奢家最初築夷洲縣城,就選在金竹溪北岸,也是夷洲島最早成片開發的地區。

早年隸屬夷洲縣的萬餘戶民眾及二十餘萬田,絕大多數分佈在金竹溪兩岸。

崇觀十三年也就是永興元年,在明州失守後,奢家被迫放棄夷洲島,大約強遷兩萬餘健勇入閩,金竹溪兩岸的屋舍都盡數縱火燒燬,夷洲縣城自然也是一片狼籍。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 開局重建大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