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臺道:“大汗勇猛而睿智,以逸待勞。明國人驕狂,勞師遠征,行動笨重,稍有不慎便是我們的獵物,必會有來無回。”
眾人聽罷,一陣呼喊:“大汗英明!”
……不到一個月,南面原屬泰寧衛的兀良哈牧民,已經接觸到明軍大隊。有些兀良哈人沒有離開牧地,但他們並沒有好下場,帳篷、囤積的牧場被點了,牛羊馬匹被搶。很多人遭受了明軍軍士的毆打。助紂為虐的福餘衛蒙古人、還抓了一些牧民當奴隸。
剩下的牧民聽說了南邊族人的遭遇,紛紛逃難。明軍斥候到處抓捕逼|問當地人,大家都說要往哈剌溫山以西避難。這是實情,蒙古大汗傳下來的命令便是如此。
正如明國派兵主動出擊的歷次戰役,這回明軍的意圖也差不多,他們一來就應該想找蒙古人的主力決戰、或是攻打比較重要的中樞地方。但自從明太祖時期明軍完全摧毀了“大元”的皇室,而今的蒙古人已經放棄了大元的國號,並且重新變成了多個遊牧部落;韃靼人根本沒有像樣的城池。於是明軍只能尋找韃靼人的主力。
不久之後,明軍大軍穿過了泰寧衛的地盤,來到了原先科爾沁人駐牧的地方。斥候之間小規模的衝突不斷髮生。被俘虜的科爾沁人告訴明國人,蒙古諸部主力正在向哈剌溫山西面轉移。
大汗阿岱給諸部的命令、以及為明軍留下的訊息,已經足夠讓明軍將領相信:蒙古人主力正在逃避,並不想與明軍決戰。
連綿南北的哈剌溫山脈,中間有一處地勢比較好走的缺口,位於溫腦江的西面。多個部落進行大批遷徙,只能走那個方向。
果然明軍加快了追擊速度。他們的前鋒騎兵一直追到了哈剌溫山山口,遇到了蒙古騎兵大隊的威脅。而後面的明軍大軍,急匆匆地向前鋒靠攏。
於是阿岱汗等人期待的戰機,終於出現了。
科爾沁遊騎發現,明軍大營在急行軍中出現了陣型問題。他們的前鋒軍和主力大營走得太快,後面運糧的輜重營越拉越遠,整支大軍形成了長蛇一般的佈置,前後難以呼應。
“燒掉明國人所有糧車!”就連一向有點蛇鼠兩端的脫魯忽察兒、也激動起來,“讓數以萬計的明軍在這裡吃草。”
知院阿魯臺也在中軍大營裡,他在努力剋制自己的表現,用比較鎮定的語氣道,“明軍的處境沒那麼簡單。只要他們軍中缺糧,回去還有近千里的路捱餓,營中軍心動搖,我們就得想辦法留住他們。”
“殺!殺……”眾人情緒激|動地高喊起來,還有人高呼大汗萬歲。
阿魯臺留意著大汗,只見大汗正用冷靜的目光、審視著周圍的人。大汗應該也明白,只要得到勝利、讓人們看見未來的希望,他的威望在草原上、會上升得非常快。
大汗招呼諸部首領,一起走進了大帳。
“我們應該儘快出動。”大汗立刻告訴大夥兒,“讓精銳騎兵立刻出發,沿著哈剌溫山南下,從山勢起伏的西面突襲明軍輜重營。主力大營則從後面出發,以便接應出擊的騎兵。”
人們紛紛附和大汗的主意。
於是阿岱汗與阿魯臺親自帶騎兵出動,脫魯忽察兒等人率大營輜重隨後跟進。這邊都是遊牧或駐牧的自己人,蒙古軍無法靠劫掠以戰養戰,也要攜帶帳篷牛羊跟著大軍,不然沒吃的了。
已經聚集的韃靼聯軍調動很快,三天之後,阿魯臺等人已經跟著騎兵大隊,進入了哈剌溫山東麓的山區。
這邊的山勢並不陡峭,還有比較平坦的河谷地,只是山形很寬廣,大隊騎兵行動毫無問題。但連綿起伏的大山,極大地影響了視線;探馬除非正好來到附近的高地上,否則完全看不到這裡的騎兵人馬。而這片山區十分廣袤,明軍很難提前搜尋到他們的行蹤。
阿岱汗在兀良哈人的地盤上,苦心經營了很久。此時科爾沁人對這邊的地形、水源已非常瞭解,一切都很順利。
很快阿魯臺等人帶著馬隊,大致已經抵達了明軍的左後方向。前面的地形也越來越開闊,天邊一些慢慢晃動的黑影,便是韃靼人的斥候。直到現在,韃靼人並未發現明軍斥候的行蹤。
“明軍的目光看著西北,他們還不知道危險來自哪個方向。”阿岱汗的聲音說。此刻他說起話來,竟然十分輕緩,好像生怕驚擾了前面的獵物。
而獵取現在還沒有看見,緩緩起伏的大地上顯得很寧靜,只有韃靼人的各路騎兵隊伍、突兀地出現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