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國派人到了寧夏府,向何福求救。但何福一個總兵官,不可能穿過河西走廊,跑那麼遠去救哈密國;於是何福只好上奏章,將西北的狀況奏報朝廷。
朱高煦從一堆地圖裡找了一張出來,看了一眼圖上哈密國與寧夏府的距離,確實很遠。西北那邊地廣人稀,動不動就是幾千裡之遙。
那哈密國中,主要是蒙古人,國王是以前元朝的肅王。後來肅王安克帖木兒向大明效忠,受封為忠順王,實際統治哈密地區。同為蒙古人的瓦刺諸部,卻一向與忠順王有仇;同時西域回回教門地區的東察合汗國,也與哈密國為敵。
大明朝廷在西面的直接統|治地區,實際上只到河西走廊、止於嘉峪關。而哈密國作為一向效忠大明的藩國,便是西域地區的重要楔子。所以哈密國對大明是非常重要的。
自從東邊的韃靼人,在明軍北伐之後實力削弱,瓦刺人的東部壓力驟減、便一直在西邊搞事。朱高煦看到何福的奏章,忍不住再次反思、自己在登基之初的北征,是不是真的有意義?
哈密國的狀況,實在是太遠了。朱高煦一時也沒有辦法,只好暫且將奏章擱置。
去年以來,朝廷出擊的方向是南邊,因為朱高煦認為南邊有好處、屬於主動開拓的方向。北面幾乎沒有好處,卻也要被迫經營武備……
因為年節還沒過,有些衙門還沒開印,朱高煦下午就離開朝廷,去了坤寧宮。
今天坤寧宮裡有客人,原來是寶慶公主回來探親了。寶慶公主見到皇帝,便作勢要行大禮。朱高煦趕緊做手勢制止她:“小姑姑可使不得。”
寶慶公主頓時面露尷尬。她的年齡比郭薇還小,卻是太祖朱元璋的小女兒,在朱家的輩分比朱高煦還高。
朱高煦又好言道:“常回來走走挺好。父皇母后不在了,這裡還是你的孃家。”
寶慶稍微沒那麼緊張,輕快地說道:“我在燕王府長大,聖上及兄弟妹妹,就像我的兄姊一樣。”
但朱高煦還是覺得,寶慶對自己有隔閡,多半是因為朱高熾的事。高熾腿腳不便,以前經常宅在燕王府,與寶慶的關係要更親近。
這時郭薇揮了一下手裡五光十色的鏈子,說道:“西域的稀罕物,寶慶公主送我的。”
寶慶轉頭看向郭薇,神情便放鬆多了,她笑嘻嘻地說道:“我那裡還有很多,阿翁派人進京,送回來不少東西。我挑了一件好看的,送給皇后。”
朱高煦聽到這裡,隨口問道:“寧遠侯在寧夏府,哪來的西域珍寶?”
寶慶想了想道:“我聽說西域那邊、有使者去見阿翁。”
朱高煦道:“哈密國使者?”
寶慶搖頭道:“不是,說是韃靼人。”
朱高煦皺眉道:“韃靼人怎會在寧夏府那邊?”
郭薇觀察著寶慶的表情,急忙輕輕拽了一下朱高煦的袖子,對寶慶笑道:“這是手鍊麼?”
寶慶興致勃勃地說道:“戴在腳踝上的,赤腳走起路來叮噹作響。”
郭薇道:“果然是西域的稀罕物,我們哪會在腳上戴鏈子呀?”
朱高煦雖覺得有點奇怪,但也不多問寶慶公主了,她畢竟是個婦人。他便換了個話題問道:“你在何家過得還好嗎?”
寶慶的臉頰有點微紅:“駙馬對我很好,每天都帶著我在府上游逛,有時候我們還悄悄出去……反正他很有趣。阿翁在家時,也對我很客氣。一家人吃飯的時候,阿婆總嫌我吃得少,老是給我夾菜。”
朱高煦欣慰地說道:“我算是做了件好事。父皇母后在世時,便額外地疼小姑姑。聽你這麼說,我便放心了。”
郭薇道:“有聖上給你撐腰,誰敢對你不好啊?”
朱高煦瞧郭薇與寶慶挺談得來,便知趣地說道:“我先去書房有點事,一會兒吃飯再叫我。”
郭薇與寶慶送朱高煦出殿門,朱高煦又囑咐道:“寶慶公主難得回來一趟,皇后多陪陪她。”
“放心罷。”郭薇微笑道。
朱高煦心裡仍覺得、韃靼人跑到西邊去有點奇怪。當然也可能是寶慶公主不懂這些事,記錯了;畢竟何福在奏章裡,並沒有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