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升提出、走海路奇襲清化的設想,朱高煦也很想嘗試。
朱高煦尋思了一會兒,想起兩廣、福建的水師有近海航行能力,第一次徵安南之戰,朝廷就調集了東南沿海的官軍水師。如果東南水師近海航行,進入北部灣的京泰河口(海防市附近);便能與陸路來的張輔柳升等部會合。
東南水師只要接到柳升的奇襲軍隊,沿海南下,抵達清化附近的馬江江口;戰略意圖便得以有實現的可能。
考慮到東南的地方水師運力不足,等侯顯從朝|鮮國歸航後、加上龍江港剩下的海船,海軍一部還可以南下增援安南國戰役。
朱高煦初步判斷,船隻可以調運京營陸師三萬五千人左右、以及大批火器。因有東關、兩廣的衛所軍,整個安南戰役,明軍兵力能達到十幾萬人。
在大桌案旁邊坐了很久,朱高煦感到空氣也是熱的,衣裳因汗水而變得溼潤。他有些疲憊,便從椅子上站了起來。
正殿裡有當值的宦官宮女,不過他們都不敢吭聲。朱高煦便猶自在
大殿上,慢慢地踱著步子。
大明四面的混亂局面、進展緩慢的設想,讓他心情不太好。他稍微有了一種了無生趣的感受之後,很快又堅定下來,心道:一定要熬到獲得巨大利益的階段。
否則一切都會前功盡棄!以現有的制度、思想,如果一切都沒有改變,也看不到足夠的好處;那麼朝廷做再多事,都是枉然,必定會人亡政息。“鄭和下西洋”的廢除,應該是必然的結果。
因為農耕帝國自給自足,外部的物資輸入並非必須;在田賦徭役制度下,無論甚麼大工程,都是在簡單地剝|削壓榨百姓,增加朝廷的治理難度。“好大喜功”有害無益。唯有設法將整個國家的運轉、利|益集團都綁上歷史洪流的戰車,保持擴張與進取,才能避免世人在封閉迴圈之中積弊叢生、沉淪墮落。
這是朱高煦認定的設想,可究竟能走到哪一步,誰又知道?
就在這時,太監王貴急匆匆地走到了大殿門外,往裡面看了一眼,他便走了進來,躬身道:“皇爺,通政使司剛收到了侯顯的奏章,侯顯的船隊已經到劉家港了。他們會在五天後到達龍江港,進宮向皇爺覆命。”
朱高煦伸手接過奏章,翻開了看。
王貴臉上帶著喜悅的表情,大概是因為航海的風險比較大,能夠順利回來,本身便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雖然侯顯等人,此行沒幹成甚麼有價值的事。
“朕知道了,叫有司安排人,到時候去龍江港迎接他們。”朱高煦道。
王貴抱拳作揖道:“奴婢領旨。”
朱高煦又招手道:“等著。”他沉吟片刻,便不動聲色地說道,“他們一到京師,你去叫姚芳進宮來,到柔儀殿見我。”
王貴應了一聲。
去年,姚芳胡作非為,已經被趕出了錦衣衛。不過這回倒讓朱高煦對他的印象、有了改觀。畢竟是在錦衣衛做官、幹了多年奸細的人,姚芳還沒去曰本國,便找到辦法打聽出了很多訊息,這也是本事。朱高煦想親自與姚芳交談,更詳細地詢問一番。
這時朱高煦轉身走回桌案旁,立刻提起毛筆,給胡濙寫了一份手令。
命令胡濙,去叫翰林院官員依照皇帝的意思,寫一份給李芳遠的聖旨;再叫行人司安排好去朝|鮮國漢城的信使。聖旨的內容是,曰本國幕府無禮,對大明朝廷取締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朝廷決定發兵征討對馬島倭寇;命李元芳準備好將士糧秣,但不能輕舉妄動,應與朝廷保持聯絡,聯軍討伐。
朝廷涉及外交的機構,有禮部主客司、鴻臚寺、行人司、市舶提舉司,不過朱高煦對胡濙最熟悉,所以直接命令胡濙把這件事全權辦好。
朱高煦此舉,只想先穩住李芳遠,好待安南國的戰役差不多結束了,再發動征伐對馬島的戰役;以避免明軍兩線作戰、加重朝廷在同時期的負擔。(
。